在人类的认知范围里,衡量一种食物好坏的标准不外乎三个字:色、香、味,所有的厨师也都是将这一标准贯彻执行到自己的菜品中间去。于是钓鱼人也就顺理成章的带着这样的思维去给鱼配置饵料和窝料,他们认为只要一款饵料做到色香味俱全,鱼就一定非常爱吃。
但是人类都有这样一个常识,陌生的食物、颜色鲜艳的食物往往意味着有毒,不能吃。就好比一位大厨从深山里采摘来颜色鲜艳的蘑菇,即便经过精心烹饪具备了色香味等一系列美食的特征,你也依然会对这样的美食迟疑不决不敢轻易品尝。这便是警惕性所产生的效应,其实这种警惕性在鱼类身上也是同样存在的。因此,钓鱼不仅要考虑到鱼本身的食性,同时还必须考虑到鱼的警惕性,这也是初级钓鱼人与高级钓鱼人之间的最大差距。
鱼类之所以会产生警惕性其实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作用,当鱼在某一种特定的条件下多次受到伤害或多次遭受威胁的之后,鱼就会对这种特定条件产生警惕性,并且这种警惕性会伴随鱼类一生的成长。
我们都知道自然水域中的大鱼是很难钓到的,不仅仅是因为自然水域的中的大鱼数量稀少,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鱼的警惕性非常高。这种警惕性的产生其实就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的结果,大鱼在长期的生存中获取到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警惕性较弱的大鱼已经被人类大量的钓走或者捕捞,这样一来剩下的大鱼自然都是“鱼精”,它们对陌生的食物以及颜色和气味都会非常警惕,宁可饿着肚子也不敢轻易尝试,因为这些陌生的食物意味着危险的存在。
除了自然水域之外,在黑坑和竞技池中也存在警惕性很高的鱼。这些鱼在刚投放进黑坑和竞技池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警惕性的,但是被钓鱼人多次钓放,被鱼钩多次伤害过之后鱼就会开始变得警惕,于是便产生了滑鱼。通过水下摄像机的观察,人们已经能够清晰的看到滑鱼在进食之前会有很多试探性的动作,例如用尾鳍扇动饵团,或者是将饵团快速吸入又快速吐出等等,鱼类产生的这些行为都是警惕性极高的表现。
任何生物物种都具有其本身的食性,这种食性是长时间受到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就好比北方人喜欢吃面食,南方人喜欢吃大米,湖南人喜欢吃辣,四川人喜欢吃麻,江浙人喜欢吃酸甜……放在鱼类身上也是如此,青鱼喜欢吃田螺和蚌壳,鲶鱼喜欢吃蚯蚓和动物内脏,草鱼喜欢吃水草树叶和粮食,鲤鱼喜欢薯香和甜味,鲫鱼喜欢腥味和奶香……这些都是鱼类本身的食性。
但是,警惕性的出现会部分或者完全改变鱼的食性。例如我们在黑坑垂钓时使用某一种特定的饵料反复多次的把鱼钓上来又放回去,久而久之鱼就会对这种特定的饵料产生警惕性,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所以如果依然使用这种特定的饵料去垂钓那些已经产生警惕性的鱼,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即便饵料再美味鱼也是不敢咬钩的。
任何生物在生存过程中都会不断积累经验,鱼类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吃到各种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会形成一个数据库储存在鱼类的记忆中,鱼会根据自己的数据库来比对出结果,什么样的食物是安全的,什么样的食物是危险的。随着鱼类经历的危险增多,数据库中的数据也在不断更新,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鱼的食性发生改变。如果钓鱼人所使用的饵料正好符合鱼类的危险评判标准,使用这样的饵料就很难钓到鱼了。
人类的心智和思维总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成熟,婴儿对外界存在的危险没有任何防范意识,但是成年之后就能够抵御基本的外来威胁,直到四五十岁步入人生的中年阶段,社会生存经验积累得足够丰富之后便能够做到睿智且游刃有余。
其实鱼类的警惕性也符合上述规律,小鱼几乎没有任何警惕性,但是大鱼的警惕性就非常高。没有经历过钓放,没有经历过危险和伤害的鱼自然也就没有任何警惕性,就像公园里喂养的锦鲤,这些鱼不仅会靠近岸边,浮出水面,甚至还会从人的手里抢夺食物。但是随着危险经历的增多,鱼的警惕性就越来越高。根据我多年以来的观察和总结,我把鱼类的警惕性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初级警惕
自然水域中1斤至5斤左右的鱼,以及黑坑和竞技池中被钓放次数不多的鱼基本都处于初级警惕的范围内。具备初级警惕性的鱼会对钓饵以及窝料的异常产生顾虑,但是如果鱼处于非常饥饿的状态或者是与数量较多的同伴一起觅食,就会放弃警惕性。
所以垂钓具备初级警惕性的鱼,只要饵料和窝料的味型基本对路,并且大量诱鱼进窝,通常都能够取得不错的钓获。
第二层级:中级警惕
自然水域中5斤以上的大鱼,以及黑坑和竞技池中多多次钓放过的鱼基本都处于中级警惕状态。这样的鱼会对饵料和窝料的味型非常挑剔,凡是香味过浓或者是雾化速度过快都会让这些鱼产生警惕性,不敢咬钩甚至是不敢进窝。
第三层级:极度警惕
如果鱼经历过30次以上的钓放,基本就可以进入极度警惕状态。这样的鱼在自然水域中是很难找到的,但是在黑坑以及竞技池中是普遍存在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老滑鱼。老滑鱼除了要对饵料的味型进行辨识之外,还会评判饵料的形状以及状态是否安全。并且老滑鱼已经对钓线、铅坠以及鱼钩有了明确的认知,能够准确的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即便老滑鱼抱着侥幸的心理准备吞饵,它们也不会很果断,而是充满着各种试探并且尝试性的用很微弱的动作吞饵。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初级警惕性的鱼是可以通过使用更清淡的饵料同时大量诱鱼进窝来消除与的警惕性的。
垂钓具备中级警惕性的鱼,饵料味型应该尽量清淡。垂钓野生大鱼使用纯粮食以及虫类是最合适的,垂钓黑坑以及竞技池中的回锅鱼则应该以原塘颗粒为主要成分。总之就是要保证饵料和窝料的天然性和自然性,千万不能为了增加饵料的香味添加大量的小药、添加剂,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让警惕性较高的大鱼更加不敢咬钩。
除了上述这些注意事项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觅食环境。例如在自然水域垂钓大鱼时,成功率最高的做法是打重窝长时间守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大鱼营造出一个安全的觅食环境,当大量的窝料投放到水中之后,刚开始的时候大鱼可能只是试探性的觅食,但是吃了一段时间之后大鱼就会感觉到没有危险存在,于是觅食的范围就越来越大,窝点里大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直至最后有鱼咬钩。
垂钓警惕性极高的老滑鱼从理论上来说是无法完全消除与的警惕性的,因为老滑鱼仅仅只是存在于黑坑和竞技池中,任何的黑坑和竞技池都不可能让钓鱼人有充足的时间来营造出一个安全的环境,所以这也是老滑鱼难钓的重要原因。
垂钓老滑鱼应该完全使用原塘颗粒做为窝料和饵料,因为老滑鱼都是养殖鱼,在被饲养的过程中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颗粒饲料,所以老滑鱼会认为这样的食物是相对安全的。另外垂钓老滑鱼还应该尽量使用长子线,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铅坠远离窝点,以免被老滑鱼发现。同时还要使用更细的子线,增强隐蔽性,并且避免老滑鱼在吞饵的时候嘴唇触碰到钓线从而感觉到钓线的存在。
每当我谈到鱼的警惕性问题,总有钓鱼人会提出疑问:不是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吗?那么鱼怎么会记得什么样的食物是危险的?关于鱼类的记忆力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科学家研究称鱼的记忆至少能维持3到5个月,也有人认为鱼的记忆能维持一年以上,总之鱼的记忆力只有7秒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虽然人类至今也没有将鱼的记忆力彻底研究透彻,但是鱼类存在警惕性这是客观的事实,通过多年钓鱼的经验以及观察我总结出了本文所有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广大钓鱼人有所启发,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