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路是南宁市中心的一条老街,虽然与繁华的民生路、朝阳路、新华街相连,却没有那几条街道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热闹,显得有些冷清。老街分为南北中三段,除了中段被改造为商业区之外,南北段大多还是低矮破旧的房屋,与整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有些格格不入。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共和路虽然简陋老旧,却非同寻常,它曾经留下孙中山、邓小平、陆荣廷、王阳明、莫文骅几位历史名人的足迹,人文历史十分厚重。
共和路的前身是七条街巷,北门街(现北宁街北段)、上石牌坊(现北宁街至民生路一段,过去有座贞节牌坊)、下石牌坊(现民生路至国贸中心一段,过去有座潘姓父子的进士牌坊)、大树脚(现共和路民乐路交界)、九成桥(现国贸中心附近)、钟鼓楼(现共和路民族大道交界)、盐埠街(现共和路南段,古代曾经是食盐交易场所),1932年当局把这七条街巷开拓为共和路,命名取自孙中山的共和思想。
当时的共和路与现在不同,它不是直通新华街,而是通向北门(现工人文化宫处),南至南门,中段则靠近东门,全长1100多米。以前道路铺的是2米宽石条,开拓后宽为20米的水泥路面。1950年,拆城墙和鬼谷庙一带的房屋之后,马路改为北接新华街。
孙中山驻节南宁, 陆公馆里谋北伐
共和路118号自治区工商联,前身是旧桂系军阀首领陆荣廷公馆。清宣统三年(1911),时任广西提督的陆荣廷在下石牌坊的麻雀巷,将所有房屋收购后重新建筑自己的公馆,庭院式的建筑古香古色。陆荣廷主政广西近十年,直至1921年7月下野移居上海,常在此居住。
1921年10月24日,孙中山乘船艇抵达南宁,连续几天在陆荣廷公馆频繁地接见各界人士,宣传谋划北伐大计,再三动员陈炯明出师,还接连出席3场群众大会发表演讲, 但是晚上不愿意在陆公馆住宿。他说:“陆荣廷是军阀,是骑在民众头上的敌人,如果我到那里居住,民众就认为我和他们没有区别。所以,我还是回到船艇休息好。”
1933年,新桂系买下陆公馆,作为时任国民党总部少校秘书程思远亲自筹办的文化机构—— “乐群社”驻地。
邓小平以国民党机关作掩护,寻机兵变催发百色龙州起义
共和路与民乐路交界,过去叫作大树脚,有一座带院子的两层楼房曾经是广西省会公安局,其局长龚楚是地下中共党员。1929年9月,25岁的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广西南宁,主要任务是对俞作柏、李明瑞等广西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相机发展中共领导的军事力量。他化名邓斌,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公开身份是广西省政府机要秘书。龚楚把邓小平安排在公安局楼上其住房对门的房子居住,,两人共用一个客厅。邓小平便以此为掩护, 来往于原中山路96号“光昌汽灯店”(中共广西特委机关)和居住地。在南宁短短数月,他通过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控制了几支桂系国民党军队,后寻机兵变,催发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成立了红七军、红八军,这也成为邓小平军事生涯的辉煌起点。
王阳明创办敷文书院,讲授儒家文化
共和路北段的自治区储备局(现北宁街42号),前身是王阳明创办的敷文书院。王阳明原名王守仁,亦称王文成公,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儒家三圣。
嘉靖六年(1527)12月26日至嘉靖七年(1528)7月27日,王阳明在南宁生活了整整七个月,他主要时间都用于讲学活动。在上石牌坊附近,他请百姓免费来听他和他的弟子们关于儒家文化的讲课。跟着又自己出钱将讲学处扩建成为敷文书院。儒家思想在南宁传播,其源头就在此。民国初年,书院名为文成公祠、文成公讲学处。1926年改建为省立女子中学。现在立在门口的石碑——王文成公讲学处,是南宁市有名的文物古迹。
莫文骅在马武烈祠开始革命生涯
敷文书院对面,是马武烈祠,建筑坐西向东,原为三进两廊,具清代风格的屋檐瓦楞,当初是清朝右江镇总兵马盛治的祠堂,清宣统三年(1911)广西提督陆荣廷为祭祀马盛治改建为马武烈祠。1926年11月在此建立共青团南宁地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中将莫文骅就是在此加入共青团,开始革命生涯的。
南宁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
街的中段,现共和路122号的共和路小学(原称共南小学),是南宁市历史最悠久的小学。前身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立的“宣化县二等小学堂”,其创办于青云街口的护国寺即原市公安局,后搬至石牌坊街即今共和路,改称“南宁模范两等官小学堂”。解放前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是南宁市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小学,校长钮佩常是全市德高望重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深得南宁人的敬佩。
钟鼓楼钟声传遍古邕州每个角落
共和路与民族大道交汇处,过去有座平楚楼。楼底部青砖呈正方形,边长8米,高9米,有东南西北四个大拱门,为十字街通行。楼上方为三层,全部为木结构,一通到顶,三层瓦檐均为青色琉璃瓦,每层瓦面中角的雀尾均雕塑着栩栩如生的飞龙,楼的顶端为葫芦状尖顶。明嘉靖十年(1513),南宁卫名威将军令手下铸大铜钟一口,通高1.8米,口径1.2米,重1000公斤。铜钟悬挂在平楚楼,故始改称钟鼓楼。钟鼓楼的“晨钟”每天早上敲三阵,每阵三十六响,共鸣一百零八响;“暮鼓”在晚间敲响,与晨钟对应。洪亮的钟声在邕江边悠悠远扬,传遍古邕州每个角落。为了修筑共和路,1931年钟鼓楼被拆除,铜钟现存于人民公园。
两百多年历史的育婴堂
共和路172号农行营业部,前身是创办于清乾隆年间的育婴堂,资金全由南宁绅商联合捐献,目的是收容抚养城区及城郊弃婴。这家育婴堂风风雨雨200多年,收养孤儿弃婴无数。据说当年开拓共和路时,许多从育婴堂走出社会的群众纷纷义务参加修路。
百年建筑五属会馆
共和路29-33号市工商联旧址,前身是清末民初建成的 “五属会馆”,为玉林、兴业、博白、北流、陆川五个地方的商贾集资兴建。原建筑为民国风格的两进两层楼房,现31号拱形古罗马券廊式骑楼仍为原建筑的门楼。1921年陪同孙中山到南宁的粤军第一军第二师师长洪兆麟就住在这里。
共和路的文化遗迹还有168号基督教礼堂,原建筑由基督教宣道会建于清同治13年(1874),1996年12月重建;共和路120号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院宿舍,过去是五冬雷氏宗祠堂。旧桂系军阀谭浩明公馆、苏屋祠堂等古建筑也曾在此街。
名副其实的政治中心
共和路不但文化遗迹多,还曾经是政治中心。如前所述的大树脚广西省会公安局,清代是右营都司署和南宁巡警总局,民国先后是南宁警察厅、省会公安局、南宁公安局、南宁警察局。1951年开辟民乐路时被拆除。
现共和路与青云街交界,过去是一块三角地,明代是护国寺,清末改作宣化县二等小学堂,民初作为陆地测量局,1921年始先后作广西省教育厅署、国民党“华中军政掌管司令部”等,解放初中共南宁市委会设在这里,1955年起是南宁市公安局。
现国贸中心门前一带,原为清朝表忠祠和左营守备署,民国六年(1917)改建为两层砖石楼房,先后作为广西教育总会、广西博物馆、南宁警备司令部、南宁警察局等。解放后是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1985年扩建民族大道时被拆除。
岭南风格的骑楼街
共和路过去是一条古香古色的骑楼街,骑楼“洋式门面”、“前店后仓”的岭南风格十分鲜明,其中南洋式、仿古典复兴式的店面最多,各种几何图形的柱、墙、门、窗、檐多姿多彩,可惜随着城市建设,很多老骑楼都拆掉了。
共和路变化最大的莫过于1978年6月开始的民族大道建设,以及2003年的民族大道西端扩建,把共和路的中段及南段拆去一大截。余下的中段2003年因建设万达广场把西侧完全拆除,东侧也都改建为大楼。其余的南北段一直没什么变化,房屋越来越残旧。
最遗憾的是,现在很少人知道这条老街辉煌的人文历史。
(原写于2016年3月10日 修改于2020年2月9日)
注:1、本文原创(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地图均为本人标注)。转载、复制者必须注明出处及作者名称,否则视为抄袭。抄袭者必追究。已与“维权骑士”签协议,提供站外抄袭维权「快速删文」功能。
2、在网络平台,本人的昵称分别为“陈说往事”与“老豆有话”。
3、本人致力于公开出版物没有记载或没有详细介绍的南宁往事与历史的写作与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