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茶经》原文与译文解析(七)

12-24

《茶经》原文与译文解析(七)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唐代陆羽所著。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术,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八之出

【原文】

山南①:以峡州②上③,(峡州生远安④、宜都⑤、夷陵⑥三县山谷。)襄州⑦、荆州⑧次,(襄州,生南漳⑨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⑩山谷。)衡州⑪下,(生衡山⑫、茶陵二县山谷。)金州⑬、梁州⑭又下。(金州,生西城⑮、安康⑯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⑰、金牛⑱二县山谷。)

【注释】

①山南:唐朝的贞观十道之一,由于在终南、太华两座山之南,所以得此名。其管辖范围大概在现在的四川嘉陵江流域以东、陕西秦岭、甘肃蟠冢山以南,河南伏牛山西南,湖北涢水以西,自重庆至湖南岳阳之间的长江以北地区。唐开元年间曾被分为东、西两道。

②峡州:亦作硖州,由于在三峡之口,因此得名,郡名夷陵郡,管辖着夷陵县,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辖境包括今天的宜昌、宜都、长阳、远安等地。唐时杜佑的《通典》记载:“土贡茶芽二百五十斤。”产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小江园茶等著名的茶类。

③上:“上”与下文中的“次”“下”“又下”,为陆羽评价各州茶叶质量的四个等级,唐裴汶《茶述》把碧涧茶列入二级贡品之列。

④远安:唐时峡州属县,即今天的湖北远安县。

⑤宜都:唐时峡州属县,即今天的湖北宜都县。

⑥夷陵:唐时峡州属县,即今天的湖北宜昌东南。

⑦襄州:隋朝襄阳郡,唐武德四年(622)更名为襄州,由襄阳、安阳、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组成,即今天的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唐乾元初夏为襄州。唐上元二年(675)设襄州节度使,管辖襄、邓、均、房、金、商等州。后来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

⑧荆州:亦称作江陵郡,后升为江陵府。为唐朝的大都市之一,亦为最大的茶市之一。除江陵县之外,它下属的当阳县清溪玉泉山出产仙人掌茶,松滋县出产碧涧茶,在北宋时期都入贡品之列。

⑨南漳:大概在今湖北西北部的南漳县。

⑩江陵县:唐朝时,荆州州治在今湖北江陵。

⑪衡州:隋朝衡山郡,武德四年(622),设衡州,管辖临蒸、湘潭、来阳、新宁、重庆、新城六县,治衡阳县,治所在今湖南衡阳市。

⑫衡山:江南湖南衡山,原归潭州管辖,后划归衡州。唐代时县治在今朱亭镇对岸。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名茶“有湖南之衡山”,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衡山茶远销两广、列入二级贡品之列。

⑬金州:唐朝武德年间更西城郡为金州,治西城县,在今陕西安康。管辖地大致在今陕西石泉县以东、旬阳县以西的汉水流域。《新唐书·地理志》载金州土贡茶。唐杜佑《通典》记载:“茶芽一斤。”⑭梁州:唐朝属山南道,治南郑县,治所在今陕西汉中东。辖地大概在今天的陕西汉中、南郑、城固、勉县、宁强县北部地区。《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

⑮西城:汉代置县,至唐代地名未更改,唐代金州治所(今陕西安康)。

⑯安康:唐代金州属县,在今陕西汉阴。

⑰褒城:唐朝贞观三年(630)改褒中为褒城县(今陕西汉中西北)。本书原作“襄城”,而襄城属于河南道许州(今河南襄城),不归山南道梁州之属,并且襄城不生产茶叶。疑因“褒”“襄”字形相似,导致流传有误。

⑱金牛:唐武德三年(621)以县设褒州,析利州的绵谷设金牛县,八年(625)州废,更归属梁州。唐宝历元年(825),合并到西县为镇。

【翻译】

山南地区的茶以峡州产的为极品,(峡州的茶产于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产的又逊一等,(襄州的茶产于南漳县的山谷中,荆州的茶产于江陵县的山谷中。)衡州产的茶又要次一等,(衡州的茶产于衡山、茶陵二县的山谷里。)金州、梁州的又次一些。(金州的茶产于西城和安康二县的山谷中。梁州的茶产于褒城和金牛二县的山谷中。)

【延伸阅读】

古时山南地区包括的地域范围比较广,此范围内出产的茶叶品类也很丰富。其中陕南地区产茶,似乎并不为人们所普遍知道。因为这里与很多南方名茶区相比,算不上中国最好的茶叶原产地。但实际上,陕南不仅是西北最大的产茶区,而且产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唐代就是中国七大茶区之一。

陕西茶中要数紫阳茶最好,其形似毫,泡出的茶,汤色晶莹,香气浓郁。紫阳茶产自紫阳,紫阳位于汉江中游,巴山北麓。地质勘探显示,紫阳境内多处有罕见的富硒岩层,因此此地产茶也富含硒元素。古人对于什么是硒不了解,但是他们依然凭着经验察觉出紫阳茶的好处。紫阳茶很早就有,不过在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传入,紫阳一地的寺院开始增多,而僧人也开始大面积种植茶树,紫阳茶应该是从这个时期产量开始增加。唐朝时期,山南茶成为金州(今安康)的贡品献给朝廷,而紫阳是山南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种植和制作水平开始不断提高。紫阳茶口味醇正,不仅是贡茶,还是西北高原上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古时茶区人民在饮用之余,还用它来换取油盐等生活用品。

明代朝廷制定实施了《茶法》,用茶叶来交易马匹,以巩固边防。这种举措无疑刺激、促进了茶叶的生产和发展,当时有“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景象。但后来茶税越来越重,山南区的老百姓也开始拔茶植桑,紫阳一带的茶农依然坚持种茶。很多外地买茶的商贾,会越过汉中、西乡等地,到紫阳来“买茶装蓖”。到了清代,紫阳茶的发展出现兴旺的势态,时人写下“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的诗句,来记录紫阳茶的辉煌。

【原文】

淮南①,以光州②上,(生光山县③黄头港者,与峡州同。)义阳郡④、舒州⑤次,(生义阳县⑥钟山⑦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县⑧潜山⑨者,与荆州同。)寿州⑩下,(盛唐县⑪生霍山⑫者,与衡山同也。)蕲州⑬、黄州⑭又下。(蕲州,生黄梅县⑮山谷;黄州,生麻城县⑯山谷,并与金州、梁州同也。)

【注释】

①淮南:淮河以南一带,唐代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所管辖地带在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东到湖北应山、汉阳一带,大致在今江苏北部、安徽和河南南部、湖北东部地区,治所在扬州。

②光州:唐朝时期属于淮南道。管辖地大概在今天的河南潢川、光山、固始、商城、新县等地。

③光山县:隋朝开皇八年(588)置县归光州管理(今河南光山县)。

④义阳郡:唐朝初更隋义阳郡名为申州,辖区范围减小,仅如同今天的河南信阳市和罗山县。《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茶。

⑤舒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天的安徽太湖、宿松、望江、桐城、枞阳,以及安庆市、岳西县、怀宁县。

⑥义阳县:唐代申州的义阳县(今河南信阳南)。

⑦钟山:山名,地处信阳东十八里。

⑧太湖县:唐代舒州的太湖县。

⑨潜山:山名,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里记载:“潜山位于县城西北二十里,有三峰,一天柱山,一潜山,一皖山。”⑩寿州:辖境大致位于安徽寿县、六安、霍丘、霍山县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土贡茶。唐裴汶《茶述》里把寿阳茶列入第二类贡品之中。唐李肇《唐国史补》里记载:“寿州茶于七百八十年以前运销吐蕃。”

⑪盛唐县:盛唐县原本是霍山县,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更名为盛唐县,并把县治迁至驺虞城(今六安县)。唐天宝元年(742),又另设立了霍山县。

⑫霍山:山名,又叫作天柱山,位于霍山县西北五里。唐朝时,霍山产茶量颇丰,而且特别有名,有“霍山小团”“黄芽”之说。

⑬蕲州:辖境大致在今天的湖北蕲春、浠水、黄梅、广济、英山、罗田县等地区。

⑭黄州:唐初更隋永安郡名为黄州,治黄冈县,就是现在的湖北新洲。唐天宝初更名齐安郡,唐乾元初夏名为黄州。辖境大概在今天的黄冈、麻城、黄陂、红安、大悟、新洲一带。

⑮黄梅县:隋朝开皇十八年(598)更新蔡县为黄梅,唐代沿用,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因县北黄梅山为名。”即现在的湖北黄梅。

⑯麻城县:隋朝开皇十八年(598)设县(今湖北麻城),唐代沿用。

【翻译】

淮南地区的茶,以光州出产的为最好,(光山县的黄头港出产的茶与峡州的一样。)义阳郡、舒州出产的稍次,(义阳县钟山产的茶和襄州的一样。舒州的太湖县潜山生产的茶与荆州的一样。)寿州出产的又次,(盛唐县的霍山出产的茶与衡山的一样。)蕲州、黄州出产的更次一点。(蕲州的茶产于黄梅县山谷,黄州的茶产于麻城县山谷,其与金州、梁州的类似。)

【延伸阅读】

光州,古时候指的是今天河南潢川等地,这一区域的茶叶生产历史非常悠久。至唐代,淮南茶区是当时中国八大茶区之一,也属于方位最北的茶区。而按陆羽的评判,光州茶要算淮南茶中最好的。

至宋朝,光州茶发展更快,当时的官府设置收购茶叶的点,称之为“山场”,光州有诸多山场。宋代沈括的《本朝茶法》中详细记录了当时各个山场的茶叶贸易额:在众多山场中,商城年均茶叶交易量达到了四万余斤,子安的年均茶叶交易量有两万两千斤,两山场年贸易合计六万三千多斤,加上外场的收购,占淮南茶区贸易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清代陆廷灿在其著作《续茶经》中记载,唐时全国的名茶有二十六种,而光州占了三种,“东首、浅山、薄侧出光州”。这种记录侧面反映出唐宋时期,光山茶不但产量高,而且其中有名茶出现。到宋太宗年间,茶叶的形态开始出现大的改变,唐时盛行的饼茶开始被散茶所代替。淮南茶区率先生产散茶,当时的《宋史·食货志》上就有如此记录:“茶有两种,曰片茶(饼茶)、曰散茶……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湖,有龙溪、雨前、雨后、绿茶之类十一等。”

光州散茶在宋时茶形态变革中,仿效六安小把茶的制法,之后又借鉴龙井茶的制法,随后在众多名茶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今天举世闻名的信阳毛尖茶。

【名家杂论】

信阳自古产好茶,历史上对此地茶予以肯定的记载非常丰富。据《重修信阳县志》中记载:“茶,唐《地理志》义阳贡品有茶。苏东坡谓淮南茶,信阳第一。”能让陆羽、苏东坡等人赞赏的茶,确乎是世间极品了。

信阳人对于茶的喜爱,远胜于酒。过去的平民百姓中流行喝大叶粗茶,这种茶透气性好,不需要密封茶味也不会流失。此茶泡出味道略微涩,后味甘甜,且需的茶叶量少,泡数日也不会馊水。市井间摆茶摊、茶棚的商人,最喜欢用此茶。古时田间地头的农民,喜欢一种叫“满天飞”的乔木茶叶,它是端阳节左右采茶,经过揉制、发酵制成,如今已很少见。至于茶中精品毛尖茶,一般人也只是在节庆的时候品一点罢了。

在信阳的大别山区,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一个火塘,火塘之上悬一把煮茶用的水壶。每年的秋风瑟瑟之时,山民们就开始为火塘燃火,然后在茶壶中灌满山泉水,放在火上。水沸沏茶,热腾腾喝下去。初入口苦涩,细品喉舌间尽是茶之甘香。此时山间寒凉尽去,但觉神清气爽,茶之美,难于辞表。

【原文】

浙西①,以湖州②上,(湖州,生长城县③顾渚山④谷,与峡州、光州同;生山桑、儒师二坞⑤,白茅山⑥悬脚岭⑦,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生凤亭山⑧伏翼阁⑨、飞云⑩、曲水⑪二寺,啄木岭⑫,与寿州同。生安吉⑬、武康⑭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常州⑮次,(常州义兴县⑯,生君山⑰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圈岭善权寺⑱,石亭山⑲,与舒州同。)宣州⑳、杭州㉑、睦州㉒、歙州㉓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㉔,与蕲州同;太平县㉕生上睦、临睦㉖,与黄州同。杭州,临安㉗、于潜㉘二县生天目山㉙,与舒州同。钱塘㉚生天竺、灵隐㉛二寺;睦州生桐庐县㉜山谷;歙州生婺源㉝山谷;与衡州同。)润州㉞、苏州㉟又下。(润州,江宁县㊱生傲山;苏州,长洲县㊲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

【注释】

①浙西:唐乾元元年(758),设立浙江西道、浙江东道两度节度使方镇,并把江南西道的宣、饶、池州归为浙西节度使。浙江西道简称浙西。辖境大致在今天的安徽、江苏两省、长江以南、浙江富春江以北以西、江西番阳湖东北角一带。节度使驻润州,即今天的江苏镇江市。

②湖州:辖境大致是今天的浙江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东部一带。唐天宝初更名为吴兴郡,唐乾元初夏称湖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紫笋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湖州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

③长城县:即现在的浙江长兴县。

④顾渚山:唐代又称为顾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长城县顾山,县西北四十二里。贞元以后,每岁以进奉顾渚紫笋茶,役公三万人,累月方毕。”《新唐书·地理志》载:“顾山有茶,以供贡。”唐裴汶《茶述》中把此茶和蒙顶、蕲阳茶一起视为上等贡品。

⑤山桑、儒师二坞:在今长兴县境。唐代在“山桑、獳狮二坞”附近建有山桑、儒师二寺。獳狮和儒师是写法不同的同一个地方。

⑥白茅山:茅同“茆”,白茅山即指白茆山,《同治湖州府志》记载说其位于长兴县西北七十里。

⑦悬脚岭:位于今天的浙江长兴县西北一带。悬脚岭为长兴县与宜兴的分界地,境会亭就位于这里。

⑧凤亭山:《明一统志》载其“在长兴县西北五十里,相传古时有凤栖息在此”。

⑨伏翼阁:《明一统志》记载了长兴县的伏翼涧,说它“在长兴县西三十九里,涧中多产伏翼”。

⑩飞云:飞云寺,位于长兴县的飞云山,南朝宋元徽五年(476)建寺。

⑪曲水:曲水寺,不详,唐人刘商作有《曲水寺枳实》诗。

⑫啄木岭:《吴兴掌故集》提到它位于长兴,“县西北六十里,山多啄木鸟”。

⑬安吉:唐初属桃州,旋废置。唐麟德元年(664)重设,属湖州。即现在的浙江湖州安吉县。

⑭武康:南朝宋时属扬州吴兴郡,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

⑮常州:唐武德三年(620)更毗陵郡为常州,治所位于晋陵县。辖境大致在现在的江苏常州、武进、无锡、宜兴、江阴等市县。

⑯义兴县:汉阳羡县,唐代属常州,就是江苏宜兴。常州产出的贡茶是宜兴紫笋茶,又叫作阳羡紫笋茶。《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记载,御史大夫李栖筠做常州刺史的时候,“山僧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唐大历间,遂设立茶舍于罨画溪。唐裴汶《茶述》把义兴茶列为全国第二类贡品。

⑰君山:位于宜兴县南二十里处,旧名荆南山,位于荆溪之南。

⑱善权寺:唐代羊士谔有《息舟荆溪,入阳羡南山,游善权寺,呈李功曹巨》诗:“结缆兰香渚,柴东上连冈。”宜兴的丁蜀镇在兰渚,地处县东南。善权,相传为尧舜禹时的隐士。

⑲石亭山:是宜兴城南一小山,明王世贞《石亭山居记》载“城南之五里……其高与延袤皆不能里计”。

⑳宣州:唐武德三年(620)更宣城郡名为宣州,治宣城县,即今安徽宣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郎溪、广德以西,旌德以北,东至以东一带。

㉑杭州:辖境大致位于今浙江的杭州、余杭、临安、海宁、富阳、临安一带。

㉒睦州:辖境大致位于今浙江淳安、建德、桐庐一带。《新唐书·地理志》载土贡细茶。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名茶“睦州有鸠坑”。

㉓歙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和江西婺源一带。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有:“新安含膏”“先春含膏”,且说“歙州、祁门、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

㉔雅山:又名“鸭山”“鸦山”“丫山”。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宣州鸭山茶,亦天在天柱之亚也。”五代毛文锡《茶谱》载:“宣城有丫山小方饼。”北宋乐使《太平寰宇记》载宁国县“鸦山出茶尤为贡茶,《茶经》云味与蕲州同”。

㉕太平县:今安徽的黄山太平县。

㉖上睦、临睦:太平县的两个地名。舒溪的东源,起始于黄山主峰南麓,环至东面北流,入太平县境,被叫作睦溪。上睦位于黄山北麓,临睦位于上睦北面。

㉗临安:就是今杭州临安。

㉘于潜:位于浙江临安西六十余里,清末尚有该县,今已并入临安。

㉙天目山:由于山有两峰,峰顶各有一池,左右相对,得名天目。天目山脉横亘于浙西北、皖东南边境,有东天目山和西天目山两座高峰,海拔均在一千五百米左右,东天目山位于临安县西北五十余里处,西天目山位于旧于潜县北四十余里处。

㉚钱塘:南朝时期改钱塘县置,在今浙江杭州。

㉛灵隐:灵隐寺,位于杭州市西十五里灵隐山下。南面有天竺山,其北麓有天竺寺,后世分建上、中、下三寺,下天竺寺在灵隐飞来峰。陆羽曾到过杭州,写有《天竺、灵隐二寺记》。

㉜桐庐县:即今浙江杭州桐庐市。

㉝婺源:治所位于今江西婺源西北的清华镇。

㉞润州:辖境大致位于今江苏南京、句容、镇江、丹徒、丹阳、金坛一带。

㉟苏州:辖境大致位于今江苏苏州、吴县、常熟、昆山、吴江、太仓,浙江嘉兴、海盐、嘉善、平湖、桐乡及上海的部分。

㊱江宁县:西晋太康二年(281)改临江县置,唐武德三年(620)改属为化县。唐贞观九年(635)又将白下县更名为江宁县,属润州。唐至德二年(757)归江宁郡治,唐乾元元年(758)为升州治,唐上元二年(675)更名上元县(今江苏南京江宁)。

㊲长洲县:今苏州吴县。

【翻译】

浙西一带出产的茶,以湖州的为极品,(湖州长城县顾渚山谷产的茶与峡州、光州出产的茶类似;山桑、儒师二坞、白茅山悬脚岭产的茶与襄州、荆州、义阳郡的类似;凤亭山伏翼阁、飞云寺、曲水寺、啄木岭产的茶和寿州的类似。安吉县和武康县出产的茶与金州、梁州的类似。)常州产出的品质差些,(常州义兴县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产的茶和荆州、义阳郡类似;圈岭善权寺、石亭山出产的茶和舒州的类似。)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产出的次一些,(宣州宣城县雅山出的茶和蕲州的类似;太平县上睦、临睦出的茶与黄州的类似;杭州临安县、于潜县天目山出的茶与舒州的类似。钱塘天竺寺、灵隐寺、睦州桐庐县山谷、歙州婺源山谷出的茶和衡州的类似。)润州、苏州出的又次一些。(润州江宁县傲山,苏州长洲县洞庭山出的茶和金州、蕲州、梁州的类似。)

【延伸阅读】

湖州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陆羽就曾经隐居在此地的苕溪一带,考察茶事,潜心著《茶经》。这里不但出名茶,还出现不少著名的茶人。

史料记载显示,湖州乌程县的温山,出产贡茶的历史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而湖州长兴县顾渚山的紫笋茶,也是唐时著名的贡茶。该茶碧绿莹润,芽叶似花瓣,香气浓郁,成品茶口感甘冽醇厚,饮完唇齿留香。唐大历年间,当时的湖州刺史在顾渚山的金沙泉边设立了贡茶院,专门为皇家采制贡茶。后来贡茶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唐武宗会昌年间,顾渚山专门从事茶叶采制的茶工多达三万余人。即便是这么多茶工,也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生产任务。据资料记载,当时进贡的紫笋茶有两万多斤。

【名家杂论】

提起历史上著名的茶人,皎然和尚不能不算是一位卓越的人物。皎然出生于湖州的长兴,正是唐代贡茶顾渚紫笋茶的产地,自幼就在种茶、制茶、品茶的环境中成长,成年后入仕途不顺遁入空门,所以有专研茶道的有利条件。

据史料载,公元七五七年,皎然遇到了陆羽。彼此心性爱好皆相似,不久就成为挚友。一隐士,一和尚,在闲暇之际多论诗文茶道,皎然创作了大量的茶诗。世人皆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茶诗数量惊人,而皎然茶诗的数量与其不分伯仲。皎然的茶诗,生动鲜活地反映了当时的茶文化活动,也体现出当时茶文学创作的一种趋向。更为可贵的是,皎然积极参与茶事,而非旁观者,所以他的诗就显得立体而珍贵。如一首表现山中茶讯的《顾诸行寄裴方舟》,其中就有“我有云泉邻渚山,山中茶事颇相关。鹈 鸣时芳草死,山家渐欲收茶子”“大寒山下叶未生,小寒山中叶初卷……女宫露涩青芽老,尧市人稀紫笋多。紫笋青芽谁得识,日暮采之长太息”等句子,无不展现着茶乡、茶树生长的环境、采摘季节、茶叶品质等信息,为后世研究湖州茶事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皎然平生淡泊名利,性格豁达坦率,最不喜欢世俗的迎来送往,因此,能让皎然接受的朋友,也必然不是一般人物。他与陆羽交好,并有诗《赠韦早陆羽》:“只将陶与谢,终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皎然这种性格,和茶道中提倡的清寂非常契合,而他也确实是中国茶道的开启者之一。

【原文】

剑南①,以彭州②上,(生九陇县③马鞍山④至德寺⑤、棚口⑥,与襄州同。)绵州⑦、蜀州⑧次,(绵州龙安县⑨生松岭关⑩,与荆州同,其西昌⑪、昌明⑫、神泉县⑬西山⑭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⑮生丈人山⑯,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末茶。)邛州⑰次,雅州⑱、泸州⑲下,(雅州百丈山⑳、名山㉑,泸州泸川㉒者,与金州同也。)眉州㉓、汉州㉔又下。(眉州丹棱县㉕生铁山㉖者,汉州绵竹县㉗生竹山㉘者,与润州同。)

【注释】

①剑南:指剑门山以南的区域,是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地位于今四川、云南、贵州、甘肃一带。

②彭州:唐垂拱二年(686)设,治九陇县。唐天宝初更名为蒙阳郡,唐乾元初夏改为彭州。辖境大致位于现在四川彭州、都江堰一带。

③九陇县:就是现在的四川彭州,唐代彭州州治。

④马鞍山:南宋的祝穆《方舆胜览》中载:“西有九陇山,其五曰走马陇。”《茶经》曰“马鞍山”。

⑤至德寺:《方舆胜览》中记载:“彭州有至德山,寺在山中。”

⑥棚口:棚同“堋”,故棚口也叫作堋口。唐朝时,堋口茶非常闻名。五代毛文锡《茶谱》曰:“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园名仙崖、石花,其茶饼小而布嫩芽如六出花者犹妙。”

⑦绵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四川罗江上游以东、潼河以西江油、绵阳间的涪江流域。

⑧蜀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四川崇州、新津一带。蜀州出产雀舌、鸟嘴、麦颗、片甲、蝉翼之类的上等名茶。

⑨龙安县:唐武德三年(620)设立,属绵州(现在四川的安县)。由于县北有龙安山而得名。

⑩松岭关:在今四川安县北,位于岷山山脉的南端。

⑪西昌:唐永淳元年(686)设置,属绵州,治所大致在今天的四川安县东南四十里花荄镇一带。

⑫昌明:唐先天元年(712)因避讳更昌隆县置,归绵州,治所位于今四川江油市南漳明镇。地产茶,唐白居易的《春风日》诗曰:“渴尝一碗绿昌明。”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名茶有昌明兽目,昌明茶已于七百八十年以前运往吐蕃。”

⑬神泉县:隋开皇六年(586)更西充国县置,由于县西有泉十四次,平地涌出,又有治病神效,被叫作神泉,并以此名县。唐沿袭,归绵州,治所位于今四川安县南五十里塔水镇。地产茶,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

⑭西山:神泉县的山脉。

⑮青城县:治所位于今四川都江堰东南徐渡乡杜家墩子,因境内有著名的青城山而闻名。

⑯丈人山:青城山有三十六峰,丈人峰是主峰。

⑰邛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四川邛崃、大邑、蒲江一带。地产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载:“邛州之临邛、临溪、思安、火井,又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上、中、下茶。”⑱雅州:辖境四川雅安、芦山、名山、荥经、天全、宝兴等地。此地产茶,《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这里还出产贡茶。《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严道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此地所产蒙顶茶、顾渚紫笋茶都是唐代名茶,非常珍贵。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元和以前,束帛不能以一斤先春蒙顶。”⑲泸州:相当于今四川泸州市及泸县、纳溪等县地方。

⑳百丈山:位于名山县东北六十里。

㉑名山:又名蒙山、鸡栋山。《元和郡县志》载:名山在名山县西北十里,县以此名。这里的百丈山、名山也都产好茶。五代毛文锡《茶谱》称:“雅州百丈、名山二者尤佳。”㉒泸川:辖境大概在今四川泸州。

㉓眉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四川眉山、彭山、丹棱、青神、洪雅市县一带。

㉔汉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四川广汉、德阳、什邡、绵竹、金堂一带。

㉕丹棱县:治所位于今四川丹棱县。

㉖铁山:又叫铁桶山,位于今丹棱县东南四十里处。

㉗绵竹县:隋大业二年(606)更孝水县名为绵竹县。唐武德三年(620)归蒙州,蒙州废置后,更属为汉州。

㉘竹山:又作绵竹山,亦称紫岩山、武都山。

【翻译】

剑南一带的茶,以彭州出的为极品,(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出的茶与襄州的一样。)绵州、蜀州产的茶差点,(绵州龙安县松岭关出的茶同荆州的一样;西昌、昌明和神泉县西山产的茶品质相当;松岭以外的茶就犯不上采摘了。蜀州青城县丈人山出的茶与绵州的一样。青城县出散茶、末茶。)邛州产的茶次点,雅州、泸州的要再次些,(雅州百丈山、名山以及泸州泸川出的茶与金州的一样。)眉州、汉州的更次一些。(眉州丹棱县铁山和汉州绵竹县竹山所出的茶与润州一样。)

【延伸阅读】

剑南地区茶类很多,陆羽推崇彭州茶为上品,而彭州所产堋口茶,就是彭州茶的代表。堋口茶包括石花、仙崖等品种,出产地为彭州的丹景山、三昧水附近,古时候称这些产茶的地区为茶垄山。

茶垄山是山区和平原的交界处,这里土壤是红色酸性土,气候也非常适合优质茶的生长。堋口石花、仙崖等茶,在很早的时候就作为贡茶进献朝廷。堋口茶采用丹景山、三昧水附近的“明前”“雨前”茶制作而成,其叶芽细嫩,条索紧细。成茶加入沸水,叶片如同花瓣,香气浓郁。

茶在彭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民间有“青菜萝卜杂粮饭,瓦壶湔水堋口茶”的说法,也有“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穿不过棉布衫”的俗语。对于那些忙于生计的普通人家来说,是很难有品茶时间的,因此老百姓都喜欢在煮饭时加点茶,在烹炒煎炸时加点茶汁,既增加了饭菜的香味,又富含营养成分。彭州一带的人,在酿制酱油或者做豆瓣、豆豉、豆腐、豆酱、咸菜、酸菜、辣菜时,都喜欢放点茶。

与此同时,有着悠久种茶、饮茶历史的彭州人,也深谙茶的医药之用,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方面,茶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地爱茶之人,都是神清气爽、身板硬朗,相对较少与疾病纠缠。

【原文】

浙东①,以越州②上,(余姚县③生瀑布泉岭④,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明州⑤、婺州⑥次,(明州, 县⑦生榆荚村;婺州,东阳县⑧东白山⑨,与荆州同。)台州⑩下。(台州,丰县⑪生赤城⑫者,与歙州同。)

【注释】

①浙东:唐朝的浙江东道节度使方镇的简称,辖境大致是今天的浙江省衢江流域、浦阳流域以东一带。

②越州:辖境大致是今天的浙江浦阳江、曹娥江、甬江流域,包括绍兴、余姚、上虞、嵊州、诸暨、萧山一带。唐朝著名的剡溪茶就出自嵊州。

③余姚县:秦设隋废置,唐武德四年(621)又设,归姚州治,唐武德七年(624)之后归越州。

④瀑布泉岭:位于余姚。

⑤明州:辖境大约位于今浙江宁波、鄞县、慈溪、奉化以及舟山群岛一带。

⑥婺州:辖境大概位于今浙江金华流域、兰溪、浦江一带。婺州产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婺州和歙州的茶远销河南、河北、山西等地。

⑦ 县:即今天的宁波。

⑧东阳县:唐垂拱二年(686)建县,辖今浙江东阳。

⑨东白山:《明一统志》记载:“在东阳县东北八十里……西有西白山对焉。”此地产茶,唐李肇《唐国史补》载“婺州有东百”名茶。

⑩台州:辖境大致位于今天的浙江临海、台州、天台、仙居、宁海、象山、三门、温岭一带。

⑪丰县:属台州,为今天的浙江天台。

⑫赤城:辖境大致位于今天的浙江天台县西北六里一带。南朝宋孔灵符《会稽记》载:“赤城山,土色皆赤,岩岫连沓,状似云霞。”

【翻译】

浙东地区的茶,以越州出的为极品,(余姚县瀑布泉岭出的茶被称作仙茗,叶大的茶很是特别,叶小的茶与襄州的类同。)明州、婺州出的差些,(明州 县榆荚村和婺州东阳县东白山出的茶,与荆州的类似。)台州产的次一点。(台州丰县赤城出的茶,和歙州的类似。)

【延伸阅读】

陆羽对于越州茶的了解之深、考察之全,可以在《茶经》及其诗作中看出。他对越州茶称赞有加,评判浙东茶区中,越州茶为上品,其品类包括余姚仙茗、剡茶等。余姚仙茗是越州茶中的上品,也称为“余姚瀑布茶”“余姚瀑布仙茗”。

余姚仙茗产自白水冲和化安山一带,其中白水冲瀑布茶从汉代开始种植生产,在唐代产量达到很高的水平,陆羽也久闻其名,并为其命名曰“瀑布仙茗”。这种茶的茶树根深扎于山上香灰堆积的土中,又临瀑布,可吸其水气。这些特殊的生长环境,使得茶树的叶芽碧绿莹润如翡翠,香气浓郁,成茶品质特优。化安山的瀑布茶,在宋朝声名大振。浙东史学家黄宗羲在《咏余姚瀑布茶》诗中称赞:

檐溜松风方扫尽,

轻阴正是采茶天。

相邀直上孤峰顶,

出市都争谷雨前。

两筥东西分梗叶,

一灯儿女共团圆。

炒青已到更阑后,

犹试新分瀑布泉。

遗憾的是,对于这种一度绝迹的茶,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很少见,只零散见于前人诗文以及《余姚县志》。后人根据零言碎语,也能想象出这种茶名噪一时的情形。一九七九年,相关人员对此茶进行试制还原,这一古老的茶类得以重生。

【名家杂论】

在创作《茶经》的时候,陆羽曾多次到越州,并深入到会稽、剡溪等地的茶农家中,与当地人一起饮茶品评,并到多处寻觅名泉。唐大历二年(767),受朋友之约,他在越州担任茶叶制作的监制工作。《云仙杂记》中记载,陆羽在越州采茶制茶时,发生了一件饱受后人争议的事。

《云仙杂记》里是这样记载此事的:陆羽让仆人烘焙茶叶,“奴失睡,茶焦烁,鸿渐怒以铁绳缚之投火中”。一些人非常震惊于茶圣为了一个小失误,就把这个奴婢扔到了火里。事实上,这种解释有戏谑的成分。这里是说小奴仆把茶烧焦了,陆羽看到后,就把茶叶从穿茶的“贯”上捋下来,直接丢到火塘里烧了。陆羽对于监制茶叶的严谨认真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怒而烧人的说法应该是无稽之谈。

他在山阴、会稽、诸暨、上虞、余姚、剡溪一带活动非常频繁,当时该地的官员皇甫冉曾写《送陆鸿渐赴越》诗,“诗序”说:“吾子所行,盖不在此。尚书郎鲍侯,知子爱子者,将推食解衣以拯其极,讲德游艺以凌其深。岂徒尝镜水之鱼,宿耶溪之月而已。吾是以无间,劝其晨装,同赋送远客一绝。”这里的“讲德游艺”,主要是传播茶道,教授茶艺。

至今保存下来陆羽在越州的诗作,有一首《会稽查东小山》:

月色寒潮入剡滨,青猿叫断绿林西。

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

诗的内容显示,他此次是专程到剡溪监制茶叶的。此诗虽不是纯粹的咏茶诗,却展现了陆羽当时访茶写《茶经》的足迹,所以为后世茶人所喜,并流传至今。

【原文】

黔中①,生思州②、播州③、费州④、夷州⑤。

【注释】

①黔中:辖境大约在湖北清江中上游、湖南沅江上游、贵州毕节、桐梓、金沙、晴隆一带以东,重庆、广西部分地区。

②思州:辖境大致位于今贵州沿河县、务川县、印江县以及四川酉阳县。

③播州:辖境大致位于今贵州遵义县和桐梓县。

④费州:辖境大致位于今贵州德江、思南。

⑤夷州:辖境大致位于今贵州凤岗、绥阳、湄潭一带。

【翻译】

黔中茶,出产于思州、播州、费州、夷州等地。

【延伸阅读】

黔地产好茶由来已久,汉代的《汉阳国志》中有“平夷山出茶”的记载,而陆羽在本书中也多次提到黔地茶。唐之后的诗文里,有很多关于黔地茶的描述,比如黄庭坚词作《阮郎归》:“酒阑传碗舞红裳,都濡春味长。”《清史稿·茶法》也对黔地茶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黔地海拔高、温度低,日照时间较少,茶叶中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这是别的茶所不能及的。黔茶最可贵的,是它古老而神秘的历史。这里地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茶文化由此发祥。在贵州高原,如今还保存着古茶树群落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籽化石,以及最古老的民间茶文化传统。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贵州十七个少数民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传统。

比如毕节、威宁一带,彝族同胞最喜烤茶;贵州黔北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吃“油茶”的嗜好,它是用油茶汤和稻米一起泡制的饭食,最受做农活的农民喜爱,正如当地的古老民谚说:“炒油茶泡冷饭,越吃越肯干。”

【名家杂论】

茶在黔地少数民族生活中,几乎是少不了的。茶是日常饮食之用的佳品,更是招待客人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在当地人的一些祭祀活动中,茶也是重要的一种。

黔地原住居民以少数民族居多,他们既有热情待客的传统,又有茶乡待客的特色。在黔南,以茶来招待客人,是最隆重最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有着原始淳朴的讲究。首先待客的茶要是当地非常有名的罐罐茶,从迎客到敬茶,分为九步,缺一不可。有客将至,主人首先会邀请山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来陪客,同时洗刷茶具。待客的殷勤在杯盘碰撞中显露无遗。古人诗句“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之韵,与之非常相似。第二个阶段,让陪客之人和客人相互认识、问候,并置备茶叶与水、茶器。之后,“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烧火、煮水、烹茶,“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开始品茗……直至宾主其乐融融,酒饭上桌方撤茶。

除了款待客人需要茶,黔南少数民族在修建房屋时,也要用到茶。当地人建房,要在奠基的时候进行祭祀,祭品是七碗米、七碗饭、七堆茶叶、七堆烟草、七片铁片、一团盐巴、一套衣服、一碗清水,然后画纸幡旗、撒鲜花。这是祭奠各方神灵保佑家中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当房屋已具雏形时,人们还会把茶叶等物品放在梁木上祭奠。房屋盖好,家中女主人则会端出好茶,让亲朋好友一起品饮,宾客一定要举杯饮尽,然后把茶杯双手送回女主人一直端着的茶盘上。房子完工入住后,主人一般还要在房前屋后的菜园中栽种七棵“园干茶”。

【原文】

江南,生鄂州①、袁州②、吉州③。

【注释】

①鄂州:辖境位于今湖北武汉一带。鄂州出茶,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记载,鄂州和蕲州为产茶重地,也是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茶之源头,其茶税比浮梁要重数倍。

②袁州:辖境大约位于今江西萍乡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袁州自古产茶,五代毛文锡《茶谱》载:“袁州之界桥,齐名甚著。”③吉州:辖境位于今江西新干、泰和间的赣江流域以及安福、永新一带。

【翻译】

江南的茶,出产地为鄂州、袁州、吉州地区。

【延伸阅读】

江西多地出产名茶,如婺源之婺源茗眉、井冈山之井冈翠绿、抚州之云林茶、通天之通天岩茶、上饶之上饶白眉、庐山之庐山云雾等。除此之外,还有得雨活茶、狗牯脑、林生婺绿、晓起毛尖、梅岭毛尖、武夷源贡茶、浮瑶仙芝、小布岩等在江西省内比较有口碑的品类。

婺源茗眉出产于江西婺源县,该地是江西最重要的绿茶产地。婺源县有鄣公山,地势非常险峻,气候湿润温和,土壤也很肥沃。山间四季云雾缭绕,为茶树生长提供了非常优越的自然条件。婺源茗眉茶鲜叶采摘要求非常严格,加工工艺精湛,成茶鲜浓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是不可多得的茶中上品。

井冈翠绿,生长在井冈山中。这里山势磅礴,峰峦溪流交互其中,生长在这里的茶叶色泽翠绿,故名井冈翠绿。井冈翠绿多在谷雨前后采摘,须杀青、初揉、再炒、复揉、搓条、搓团、提毫、烘焙八道程序方可制作完成。其色翠绿多毫,其香鲜嫩;泡茶汤色清亮,味道甘醇。

江西省金溪县黄通乡云林源的东西两侧有高岗,在方圆几十里的大小山上,遍布茶树。这些茶树所产之茶,便是著名的云林茶。此茶色翠而有白毫,条索细紧。其香气如同春兰初绽,清幽高雅,有诗赞曰:“凭君汲井试烹之,不是人间香味色。”

通天岩茶产于江西省石城县通天寨的通天岩上,这里的茶园隐蔽于深谷幽壑的云雾之中。康熙十二年(1673)的《石城县志》记载:“谓县南十五里通天岩有异茶,善制者往往携囊就采制,清芬淡逸,气袭幽兰,绝胜宁芥赣储。”成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润绿显毫。香气清高幽雅,汤色清澈,味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

【原文】

岭南①,生福州②、建州③、韶州④、象州⑤。(福州,生闽县⑥方山⑦之阴。)

【注释】

①岭南: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大约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

②福州:辖境大致位于今福建福州、莆田等地。《新唐书·地理志》中载有其土贡茶。

③建州:辖境大约在现在的福建建阳地区。北宋张舜民《画墁录》中说:“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碾之,谓研膏茶。”至唐朝末年,建州北苑的茶最为有名,成为五代南唐和北宋的主要贡茶。

④韶州:辖境大约位于今广州曲江、翁源、乳源等地。

⑤象州:辖境大约位于今广西象州、武宣地区。

⑥闽县:隋朝开皇十二年(592)设原丰县,初归泉州、闽州治,唐开元十三年(725)改归为福州治。

⑦方山:地处福州闽县,山顶方且平,因而得名。古时候,方山的茶极富盛名。《唐国史补》载:“福州有方山之露芽。”

【翻译】

岭南一带,出产地是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等地。(福州的茶,产自闽县境内方山之北地区。)

【延伸阅读】

清代康熙、雍正时期,就有部分记录岭南风土人情的著作里,提到了岭南的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岭南一地从唐代开始种茶,当时有个叫曹松的人,把茶树栽种在南海西樵山上。此外,屈大均还把广东的茶叶产地一一列举出来。后来,范端昂作《粤中见闻》,和屈大均对于岭南茶的描述一致。

事实上,岭南不但产茶,近代茶叶还出口到了国外。广东基本每个县都种茶,包括南澳岛上也种后花园茶。广东涌现出很多茶的品种,比如乐昌的“乐昌白毛”、潮安的“凤凰水仙”。来自国外的“英红九号”也在国内享有盛名,台山、海丰、博罗等地茶叶种植也慢慢形成规模。广东不仅产茶,也是消费茶叶最多的地区,说广东人嗜茶一点都不为过。其茶点精致丰富,茶楼文化也非常悠久。

岭南最出名的,应该是潮州功夫茶。这是兴起于明代,盛于清代的一种茶文化现象。功夫茶不是一种茶的品种,而是一种茶艺。传统的功夫茶,只摆三个杯,这是遵循“茶三酒四二人游”的古语。茶叶以炭焙铁观音、岩茶、乌龙茶、水仙和饶平所产凤凰单枞茶为上,唯其如此,才能冲泡出符合功夫茶要求的色香味俱佳的茶来。

【名家杂论】

冲泡功夫茶,古时已有一套相应的茶具“烹茶四宝”:一为玉书茶碨,一种赭色扁形薄瓷水壶,容水四两;二为汕头风炉,陆羽所说是铜制,后多为白铁制成,其形小巧玲珑;三为孟臣罐,以宜兴紫泥制成的茶壶,能容水二两;四为若深瓮,也就是白瓷茶杯,容水二到三钱,一般是景德镇瓷器

冲泡程序是,先用泉水清洗茶具,然后静等碨中的水煮沸,之后用滚水烫热孟臣罐和若深瓮(茶壶和茶杯),再将茶叶放到孟臣罐中,大约有七成满。之后用沸水冲入罐内,拂去茶沫加上盖子,以保香气。倒出茶水的时间很有讲究,早了或晚了都会影响茶的口感。向茶杯中注水需要杯子相连,循环注入,以使杯中茶汤浓淡均匀,此谓“关公巡城”。最后剩余的几滴也要一点点滴到杯中,此谓“韩信点兵”。

潮汕人饮茶,除了泡茶功夫了得,对礼仪的要求也很严格。一众人喝茶,一定要有“敬、平、和、淡”等规矩。“敬”指无论在座人多人少,就只摆三个杯,让老人、客人、德高望重的人先喝——潮汕民间有“冲茶不喝头杯茶”的讲究,就是说第一杯茶一般人不要轻易喝。“平”指众人要喝一个壶中泡的茶,还要求泡茶人保证三杯茶色香味均等。“和”指茶性之柔和,几杯下肚,能安抚人的情绪,让人平和淡然。“淡”指君子之交贵在平淡,不言不语,一切尽在茶中。

【原文】

其思①、播②、费③、夷④、鄂⑤、袁⑥、吉⑦、福⑧、建⑨、韶⑩、象⑪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注释】

①思:管辖地域包括今贵州务川、沿河、印江和重庆酉阳、秀山县一带。思州的居民以汉族、苗族、仡佬族、土家族为主。

②播:古播州,唐贞观九年(635),以隋朝牂柯郡的北部之地设立郎州,包括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等六县。公元639年,朝廷方以废郎州的六县地设立播州,播州且一直延续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存九百六十一年之久。

③费:管辖地域包括涪川,领涪川、扶阳(今贵州德江县合兴乡朝阳村)两个县。

④夷:古代曾将台湾称为“夷洲”“琉求”。据三国时东吴人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夷洲位于临海郡东南两千里处,也即今浙江宁海以南地区。由此可以推断“夷洲”即为今天的台湾。

⑤鄂:古鄂州,隋朝所设州名,唐宋一直沿袭,治所位于今武汉市武昌。

⑥袁:唐武德五年(622),更宜春郡为袁州,辖宜春、萍乡、新余三县。唐贞观元年(627)天下分为十道,袁州归于江南道,是汉族人聚居区。

⑦吉:古吉州,隋代开皇十年(590),改庐陵郡为吉州,其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赵公塘一带,境内属庐陵县,是吉州首府。

⑧福:唐朝开元十三年(725),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也即现在的鼓屏路上,福州的名称因此沿用到今天。

⑨建:福建古州的名称,“福建”名称中“建”字因此州得来。建州的行政管辖地域大概是现在的闽北十个县市以及闽中、闽东屏南县、古田县。有汉族、畲族、苗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十几个民族聚居于此。

⑩韶:即为韶关,古代称韶州,其名称得于丹霞的名山韶石山。古时有“三省通衢”之谓。

⑪象:管辖范围包括阳寿、西宁、桂林、武德、武仙五县。境内有壮族、汉族、瑶族、仫佬族、苗族、侗族等居民。

【翻译】

我对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这十一州所产的茶,尚不是很了解,但有幸时常得到一些,也多数品尝过,感觉味道非常不错。

【延伸阅读】

应该是迫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对于一些边疆地区的茶事,陆羽并未做过多的考察。这些地方,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而边地的高山峻岭,又是茶树生长的最好区域。因此陆羽得到这些茶后,常会由衷赞叹。

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好茶种类也非常丰富,下面就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的茶文化。

白族人饮茶: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居住着众多白族人。此地盛产茶叶,白族人对喝茶也非常讲究,不同的场合则饮用不同的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以“雷响茶”最为常见;在婚礼中会饮用“两道茶”;招待贵客则是“三道茶”——第一道苦茶,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

苗族人饮茶:滇东北乌蒙山上,是苗族人的聚集地,他们的饮茶方式非常独特,当地人称“菜包茶”。制作方法是用木柴烧火塘,然后用白菜或青菜把茶叶包好,放在火塘的灰中焐熟,之后用沸水冲饮。其味道是茶香加菜香,饮后既可解渴,也能解乏。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德昂族人到如今还保留着用茶当菜的原始吃茶方式,最著名的要数腌茶。采摘下来的鲜茶叶,放在有灰泥的缸里,塞满后用盖子压上,数月后取出和香菜一起凉拌食用。而同一地域的景颇族人,则保留着吃“竹筒腌茶”的习惯。制作方法是,把鲜茶叶用水蒸煮,在竹帘上揉搓出味,将之装入竹筒内。竹筒内的茶叶水分渗出后,用灰泥封上竹筒口,腌制两三个月,可生吃也可炒制食用。

基诺族的凉拌茶: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生活着基诺族人,他们保留着凉拌茶叶食用的习惯,不过加入的配料很特殊,有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当地人称其“拉拨皮皮”,即凉拌茶。

布朗族的酸茶:布朗族为“濮人”后裔,是最古老的种茶民族之一,至今有食用酸茶的习惯。每年的五六月间,布朗人会把鲜茶叶蒸煮熟,放在阴凉处让其发霉,之后装进竹筒埋到土中,数月后取出。制作好的酸茶可直接嚼食,有生津解渴助消化的功用。

纳西族的龙虎斗:纳西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有饮茶嗜好的民族。他们最喜欢的茶叫“阿吉勒”烤茶,即著名的龙虎斗茶。纳西族人把茶放在当地特制的土罐中烘烤至焦黄,然后倒入开水煎煮,熬得茶汁浓稠。在茶杯中,放入半杯白酒,把熬好的茶水倒入杯中,茶香与酒香便扑鼻而来。有些伤风的人会在茶中放入辣椒,一杯龙虎斗茶下肚,热汗直流,病也就好了大半。

怒族的盐巴茶:盐巴茶是怒族人经常饮用的茶,做法是把小陶罐放在火炭上烤烫,然后把青毛茶或饼茶丢到罐内烤至飘香,把烧沸的开水倒入烧滚片刻,舀去浮沫,把盐巴块放入罐内摇动。之后,把茶水倒入茶盅,向盅内加入开水稀释。此时茶汤呈橙色,可以饮用。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蔬菜缺少,怒族就常以喝茶代蔬菜,每家都有一口常煮茶的土陶罐。怒族人有俗谚“苞谷粑粑盐巴茶,老婆孩子一火塘”,“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

傈僳族的油盐茶:傈僳人喜喝“华欧腊渣渣”,就是油盐茶,这是一种古老的饮茶方式。制法也是先用小土陶罐把茶烤至焦黄,加入开水;不同的是会在茶水中加入食油、盐巴。此茶汁既可解渴,也能充饥。

藏族的酥油茶:滇西北的藏族人,最爱酥油茶,当地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制法是用大土陶罐或铁锅将泉水煮沸,将饼茶放入小土罐烤至焦黄后,混以酥油和炒熟舂碎的核桃仁,以及盐、鸡蛋等配料,用木棒大力击打,然后倒入茶水中。

爱伲人的土锅茶: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爱伲人最爱土锅茶。制法是用柴火地锅把山泉水烧开,放入当地著名的“南糯白毫”煮五分钟,然后以竹制茶盅盛茶饮用。此茶清香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撒尼人的铜壶茶:居住在阿诗玛故乡的撒尼人,喜饮“铜壶茶”。此茶是用紫铜壶烧山泉水,放茶叶煮沸饮用。

傣族的竹筒茶:傣族人喜饮“竹筒茶”,此茶兼有竹子的清香和茶叶的芳香,甘醇可口。

昆明九道茶:昆明的九道茶又叫迎客茶,是旧时云南书香门第一种饮茶方式。九道茶饮用礼节优雅,通常是先闻其香,使神清气爽,再慢慢把茶水啜入口中细品,享受茶香滋味。

【名家杂论】

茶圣陆羽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据载,唐开元二十三年(735),陆羽三岁的时候,被遗弃在湖滨,为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所捡。智积为他卜卦取名,占得“渐”卦,卦辞中说:“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据此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

陆羽伴青灯古佛长大,在寺院中逐渐学会伺茶等事。但他并不愿在寺院度过一生,于是十二岁那年逃出了龙盖寺。经过数年流浪生活,陆羽决定以茶为重,去各地考察茶事。天宝十三年(754),陆羽开始出游巴山峡川等地。他一路上采茶品水,口访笔录,搜集了不少田野资料。上元元年(760),陆羽从南京栖霞山到达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专心创作《茶经》。他经常葛巾短褐、竹杖藤鞋,在山野泉边勘察,每到日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之为“楚狂接舆”。

喜爱自然、不羡权贵的陆羽,一生结交甚广,文人雅士、僧道隐士无所不有。

陆羽自幼在寺中长大,成年后也和佛门弟子皎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陆羽在《茶经》中所体现的佛理精神,也有受皎然影响的因素。在他的道家友人中,以李季兰最为著名。李季兰生性聪慧洒脱,琴棋书画无所不精,成年后出家做了道士。相传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召她入宫一个月,与其谈诗论道。当年陆羽在苕溪和皎然、灵澈组织诗社,李季兰也加入其中。李季兰晚年多病,孤居小岛之上,陆羽曾乘船探望,可见两人友情之深。她对陆羽的影响也很大,《茶经》道家八卦及阴阳五行之说,与她不无关系。

纵观陆羽一生,结交的多是名人雅士,其中有史料可查的有皎然和尚、李季兰、皇甫冉、皇甫曾、刘长卿、卢幼年、张志和、耿淖、孟郊、戴叔伦、颜真卿等。这些多是学识人品俱佳的名士,他们让陆羽深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把各家的思想精华融入茶理之中,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事观念。

喜欢的话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宠物蚂蚁能带上高铁吗

冰岛牧羊犬小时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