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夏日风情:中国扇子之美

07-22

夏日风情:中国扇子之美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算历史悠久,南北朝的庾肩吾在《团扇铭》中有:“武王玄览,造扇于前。班生赡博,白绮仍传”的诗句,在古人看来,早在上古的周武王时代就已经制作扇子来消暑延凉。清代宫廷中的扇子,形制多种多样,用料上乘讲究,除了带给人们清风徐来的实际功用,俨然已是艺术品。

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扇风取凉,而是作为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羽扇:名士之风流,隐者之高操

古时条件简陋,树叶、毛羽等物是最易获得的制扇材料,所以羽扇出现甚早,文献中有“羽扇之制,起自殷高宗”之说。周王的仪仗中,已有扇翣,用雉鸡之羽制成,意在障尘蔽日,增添帝王威严。

最著名的羽扇专业户,非诸葛亮了,轻摇鹅毛扇,妙计横生,运筹帷幄。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腠理。

京都的传统手工团扇

圆扇,也叫“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宋以前称扇子,都指团扇而言。圆形或近似圆形扇面,扇柄不长。团扇系中国的发明,又名纨扇,而后传入日本。

折扇:斯人之必备,文人之标配

明清时期的读书人,审美形象往往是头戴方巾,手摇折扇。清人李汝珍所著《镜花缘》,描述了一个情节:主人公林之洋等人途经淑士国,来到一家酒楼,只见酒保儒巾素服,戴着眼镜,手拿折扇,一派斯文模样,招呼起客人,满嘴酸文假醋,惹得林之洋大发雷霆:“你再‘之乎者也’,俺先给你一拳!”酒保吓得显出本相,连说“小的不敢”。看来,酒保要扮斯文,折扇是必备行头。

在中国传统社会,扇子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烈日炎炎似火烧,热得受不了,一扇在手,诚能纳凉降暑。每当夏日,无论王公,黎庶,必备扇子。又因古代中国人极具审美情思,即令对普通器物亦加意营造,这就使扇子具有审美色彩,显出艺术特质。所以,除了实用,扇子又有礼仪、审美、身份认同、文化表征等多重功能。

团扇:深闺之寂寞,淑女之妩媚

“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罗袖伤春晚,纨扇惊秋换”。东汉时,大都改羽扇为丝、绢、绫罗之类织品,以便点缀绣画。一轮明月形的扇子称之为“纨扇”或“团扇”,也叫“合欢扇”。闺阁仕女手摇团扇,清风徐来,不但可以平添主人娴雅文静的仪态,又能体现女性天真活泼的个性。

18~19世纪的象牙扇子 (史密森尼艺术博物院)

17、 18世纪,中国折扇远销西欧,深受上层社会的欢迎,富丽精工的折扇成为其标示自我身份和贵族品位的象征。安格尔画中的法国贵妇人,就常常手持折扇。折扇,又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

蒲扇:日常之所需,民众之美学

宫廷与豪贵所用扇子,材料、工艺及装饰皆极考究,常以象牙、玳瑁、乌木、紫檀、红木、黄杨为扇骨,又经名工巧匠之手精雕细琢,华丽名贵,以彰显其主人身份地位。普通民众则只能因陋就简,向自然取材,制作日常所用的扇子,最常见的便是蒲葵扇。蒲葵为常绿乔木,生长南方,以广东新会为著,叶子最宜制扇,质轻价廉,便于使用。

慈溪皇后的扇子,18-19世纪后期(清朝1644-1911),中国。丝与竹。在梵蒂冈博物馆

蒲扇所承载的,还有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记忆。炎炎夏季,找一荫凉,三五乡人,围坐一起,手摇蒲扇,喝点粗茶,谈天说地,谈古话今。或如白居易:“坐把蒲葵扇,闲吟三两声。”那样的生活,是缓慢而舒适的;那样的日子,是悠闲而惬意的;那样的心境,是沉潜而欢畅的。

18-19世纪中国出口西方的羽毛扇,现存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19世纪中国开始在西方市场上销售自己的工艺品,扇子是最受欢迎之一。充满异国情调的材料,如象牙、 羽毛和玳瑁,让这些扇子错综复杂而稀奇。现收藏在欧洲和美国各个博物馆。

中国的扇子,可谓异彩纷呈、渊源深厚。在现代扇子早已不是日常必需,但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依然值得我们咀嚼回味。今天馆长带大家一起欣赏的中国传统器物之扇子,希望能带给你美的享受。

玫瑰花茶

唐三彩图片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