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曾经价值一幢楼的财富,如今变成了一只螺

03-15

曾经价值一幢楼的财富,如今变成了一只螺

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的星海广场上,有一座形似贝壳的穹顶式建筑,这便是国内唯数不多的集贝类研究、科普教育、展览展示、收藏和国际交流为一体的专业性贝壳博物馆——大连贝壳博物馆


博物馆出展出现生贝类标本5万余枚,不乏许多稀有种类。有着“镇馆之宝”称誉的龙宫翁戎螺Entemnotrochus rumphii)便是其一。


大连贝壳博物馆的龙宫翁戎螺,注意到它的螺壳上有着长长的裂缝。这是为什么呢? | 田莹


龙宫般的活化石

龙宫翁戎螺在分类上隶属于翁戎螺科脐翁戎螺属(Entemnotrochus),脐翁戎螺属现生仅两种,即龙宫翁戎螺和阿当嵩翁戎螺(E. adansonianus)。翁戎螺是一类非常古老的腹足类软体动物,早在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便出现在地球上了。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也是花纹最漂亮的种类。壳体呈圆锥形,壳面有黄红色似火焰的斑纹,整体造型仿佛一座宫殿,因此又称龙宫贝


龙宫翁戎螺拥有美丽的花纹 | motokoka / Wikimedia Commons


翁戎两字则直译自其日文名オキナヱビス,其对应的汉字很多,用作翁戎螺时,其汉字通常写为翁恵比须。惠比须是日本神话中的海神,是七福神中唯一一个日本固有的神明,通常是头戴乌帽、身穿狩衣,右手持钓竿,左手抱着鲷鱼的形象。最早的时候,惠比须被作为渔神。人们把鲸豚比作惠比须的化身,因为这些大型海洋生物出现的时候往往预示着有大量鱼群出现。而翁字在日语中本身是对老人的一种尊称,用来形容这类自寒武纪便诞生于地球、如海神般守护这片海洋的螺。


惠比须的形象 | pattio / Wikimedia Commons


腹足类的祖先是没有贝壳的。经历漫长的演化,它们的壳从无到有,从扁平的壳到像斗笠、圆锥状的螺壳。圆锥状的壳可以增强防御能力,但较高的螺壳加高了重心位置,不利于爬行。为了降低重心,圆锥状的外壳又演变成螺旋状的壳,也是我们现在见到的绝大多数螺壳的样子。螺旋状的壳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空间减少,于是,现如今大多数的螺只保留了原本对称分布的内脏的一侧。然而,翁戎螺却保留了原始的两对鳃和两对肾脏,这种原始的身体结构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腹足类的演化进程。


龙宫翁戎螺拥有原始的身体结构 | 日本冲绳美之海水族馆


翁戎螺类的化石种类超过1500余种,而现生种类仅30余种。通过对比龙宫翁戎螺与化石,科学家发现它们的身体结构居然没有任何变化。像龙宫翁戎螺这样具有古老化石生物的特征,又缺乏现生亲戚的生物通常被称为“活化石”。中生代是翁戎螺最为繁盛的时代,到了新生代后,绝大多数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消失,只有像龙宫翁戎螺这样极少数的孑遗种类延续下来。


高价难寻的深海珍宝

龙宫翁戎螺由荷兰软体动物学家马托伊斯·马里纳斯·舍普曼(Mattheus Marinus Schepman)于1879年命名,种名为了纪念采集人——德国植物学家格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Georg Eberhard Rumphius),模式标本存在荷兰鹿特丹自然博物馆。龙宫翁戎螺的模式标本非常大,壳径达到20厘米,采集自印度尼西亚的马古鲁。然而自从1879年被正式命名后,将近60年内都没有人再发现过它。如果是一种小型螺,很可能受限于采集方式不易发现,但对于龙宫翁戎螺这样的大型螺,如此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再发现第二枚实属奇怪。


美国著名藏家Don Pisor的藏品,壳径达28厘米,是龙宫龙宫翁戎螺目前的最大纪录 | 尉鹏


直到1936年,日本人河村良介在高知县的外海获得一枚幼贝,这是当时世界上已知的第二枚龙宫翁戎螺。1942年,日本古生物学家大山桂到台湾出差,拜会日据时代的台湾殖产局小林科长。小林慷慨赠送了自己收藏的贝壳标本,大山桂从中发现了第三枚龙宫翁戎螺,标记为高雄水产株式会社渔船于1937年捞获。然而,这两枚时隔60年的才获得的龙宫翁戎螺不幸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


就这样,龙宫翁戎螺再次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根据化石记录,翁戎螺在繁盛时期活跃在浅海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慢慢转向了深海。龙宫翁戎螺通常生活在大陆架边缘的海底斜坡上,栖息深度在50-250米。或许是受限于当时深水捕捞技术,人们很难采集到龙宫翁戎螺。


深海拍摄的龙宫翁戎螺 | 日本冲绳美之海水族馆


随着深水捕捞技术的提高,龙宫翁戎螺又重新被人们发现。1968年,台湾渔船又捞获1枚龙宫翁戎螺,这枚龙宫翁戎螺被日本鸟羽水族馆以1万美金的价格买下(当时这个价格可以在台湾买一幢楼),并于第二年的春天在东京百货公司对外展出,吸引了数万人参观,这其中包括以研究虾虎鱼分类著称的日本生物学家、当时还是太子的明仁天皇


时隔不久,1969年5月,基隆市的一艘渔船在钓鱼岛海域作业时又捞获3枚龙宫翁戎螺,除了一只在打捞时受伤死亡,另外两只活体被送到了台湾省立博物馆。当时的媒体直接宣称发现了5亿年前的生物,因此吸引了超过数十万人次参观


也可能是因为长得像肉桂卷 | adamkontor / Flickr


在当时的条件下,想要饲养龙宫翁戎螺这样生活在深海,承受着高强水压与低温的动物并非易事。来不及制作特制的水族箱,博物馆只能把冰块堆在普通的水族箱四周及箱底,让水温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下。另外,喂龙宫翁戎螺吃什么也是问题。通过分析它的排泄物,发现当中含有珊瑚碎屑及藻类,于是就用干海藻作饲料,并在缸内铺上大理石,让龙宫翁戎螺可以从中获得石灰质。即便这样,4天后一只龙宫翁戎螺便死去,另一只则活了36天。


据说当年所有渔船捞到的龙宫翁戎螺近百枚,更有渔民称这种螺并不是什么稀罕玩意,他们都是捞上来在渔船上敲碎了吃肉。当然这种事情绝不会再发生了,一枚品相完美的龙宫翁戎螺在贝壳市场上可以卖到5位数,谁还稀罕那点肉呢?


博物馆里的珍稀藏品 | Jim 陈 / Flickr


裂开的螺壳

现在,只要你舍得花钱,买上一枚龙宫翁戎螺收藏并非难事。然而,活的龙宫翁戎螺依然十分罕见。2018年,日本冲绳美之海水族馆曾经展示了一只通过ROV(无人潜艇)在水深150米左右采集到的活体龙宫翁戎螺。不得不说,日本的水族馆总会不惜一切成本饲养展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包括带鱼、大王具足虫、深海蜘蛛蟹等等。虽然大多数深海生物并不能饲养太长时间,但这确实能激发公众对深海生命的好奇心,并且哪怕是短暂的饲养也能获得许多珍贵的资料。


无人潜艇采集到的活体龙宫翁戎螺 | 日本冲绳美之海水族馆


龙宫翁戎螺还有一个与其他螺类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它的壳上有一条细长的裂缝,用来排泄体内废物。这条裂缝随着螺体的生长,最长可以达到底层周长的一半。大连贝壳博物馆的龙宫翁戎螺更是奇特,它的这条裂缝居然达到了螺顶,这又是为什么呢?


龙宫翁戎螺壳上的裂缝 | Ryan Somma / Wikimedia Commons


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联系到了在大连的朋友帮我去贝壳博物馆一探究竟,遗憾的是吃了闭门羹,自打去年底,因为馆内维护,大连贝壳博物馆就暂停开放了。于是,我又联系到了在贝壳专业方面几乎无所不知的尉鹏老师,他的答案让我哭笑不得。原来,大连贝壳博物馆的这枚龙宫翁戎螺是一名船长赠送的,当时这名船长本想把这螺壳当成灯罩,为了增加透光度,人工将裂缝切长了……真是暴殄天物啊!!


如今龙宫螺在市场上仍然能卖出很高的价格,也让人不禁想了解它们的生存现状 | Carles Dorado / allspira.org


我赶紧打开尘封多年的收藏整理箱,可惜的是并没有龙宫翁戎螺。看来我的荷包又要受伤了。


感谢尉鹏老师对本文的宝贵建议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巴哥犬性格优缺点

彩陶石最忌三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