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方寸之间,展现天地:农村少年李永利的核雕艺术之旅

01-10

方寸之间,展现天地:农村少年李永利的核雕艺术之旅

人物小传: 李永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沈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沈阳市核雕协会会长,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项目传承人,天人核依雕刻艺术工作室创始人。代表作有《人中之龙》《六合同春》《十八罗汉》《风雨同行》等,曾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百花杯金奖、2017俄罗斯国际斧子节最高奖、中国永清第二届核雕技艺大赛金奖。

李永利在核雕创作中。

还记得中学课本里的《核舟记》吗?巧人王叔远在长约一寸的桃核上,雕刻出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景:5个人、8扇窗、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一样不少,对联、题名、篆文、34个蚊子腿细的小字端刻其上。

在沈阳,也有这样一位核雕名家,叫李永利。80后的李永利有着近20年核雕经验。他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东北特色,无论是一双写满母亲沧桑经历的《手》,还是老北市场商贩叫卖的《冰糖葫芦》,一枚小小橄榄核,雕刻出人情味十足的大千世界。凭着这手“鬼斧神工”,李永利成了“北工学院派”核雕名家,并入选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项目传承人。

李永利核雕作品《手》。

农村小伙儿痴迷艺术

李永利的老家在辽宁朝阳农村,那里是当地有名的贫困地区。李家祖祖辈辈靠务农为生,没人和艺术沾过边,可偏偏李永利自小就对书法感兴趣。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电视是最好的伙伴,因为那里有他最爱看的书法节目。

白色的宣纸上,字迹如行云流水。书法像一扇窗,让这个农村孩子看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当别的小伙伴满院子撒欢时,李永利却沉浸在书法的魅力中。因写得一手好字,读初中后的李永利开始自学刻印章。

1997年,李永利离开老家,到沈阳寻求发展。临走前,母亲心里反复嘀咕:“这东西能当饭吃?”

母亲的担心并不多余。到了沈阳,李永利才深感自己能力不足,他做了几年印章生意,勉强糊口。2004年,李永利意外接触到核雕艺术,他心动了。一枚小小的果核,竟然能够雕刻出千种人物,万般姿态,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习核雕。机缘巧合,他有幸拜师雕刻大师刘家鹏,开始了核雕之路。

资料图片

刀不离身核不离手

作为一种精巧手工艺品,核雕有着几百年历史。它既不同于雕塑、绘画,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也不同于根雕,可以随形状物、似与不似。它只能在小不盈寸的特殊材料上,巧借自然,进行具象雕塑。

对李永利来说,学习核雕的第一步,是了解这些原料。眼一看、手一掂,每一颗橄榄核的品质、年份、厚薄、韧性等天然属性便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粒橄榄核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那个时候,他好像着了魔,刻刀不离身、橄榄核不离手。凭着这份执著,加上十几年的书法、雕刻功底,他很快找到了核雕的感觉。从画样到成型,从开脸到抛光,从浮雕、圆雕到镂雕,他雕刻得越来越得心应手,早就忘了手上险些刻入骨头的伤疤。

离开故乡到异乡打拼的经历,让李永利的作品多了许多对生活的感悟。他的核雕作品《手》,取材于自己母亲的双手,那是一双布满皱纹和老茧的双手,是一双勤劳的中国妇女的双手,这样的深刻立意,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从而想到母亲的辛劳。保留核雕传统技法的同时,融入现代、多元的文化元素,李永利找到了自己的创作风格。

自成一派的东北核雕

2006年,李永利成立了天人核依工作室,许多有思想、有创意的年轻人加入团队。学员中,不乏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的高材生,这些年轻的力量将学院派雕刻技法注入东北核雕之中,创作了一大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核雕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很快,以李永利为代表的一众“北工学院派”核雕名家迅速崛起。

李永利的作品《人中之龙》《六合同春》《十八罗汉》《风雨同行》等,接连在第十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2017俄罗斯国际斧子节、中国永清第二届核雕技艺大赛上获得金奖。他本人被选为沈阳市核雕协会会长、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项目传承人。

从一名农村孩子成长为核雕名家,李永利深知,一个人在困难时能得到些许帮助是多么重要。他一直热心慈善事业,2015年至今,天人核依爱心团队为残疾人慈善义拍,为寒门学子圆梦,为患病女孩雨欣义卖,筹集善款十多万元。

这几年,随着核雕的艺术价值被慢慢发掘,许多人找到李永利想拜师学艺。他挑选徒弟只看天分,不看出身,青年核雕名家慈祥患有三级智障,李永利却格外喜欢他的专注和用功,悉心教授了3年。他始终坚持免费为残疾人培训,帮助残疾人就业。

如今,李永利已有三十多位弟子,他相信通过一代代核雕人的创新发展,东北核雕将永葆生机。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 唐晓诗

沈阳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编辑 王沛霆

宠物虾怎么养

黄山毛尖价格和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