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雕艺术根植于丰硕深广的传统文化土地上,历经2300多年的历史积淀,终于在21世纪得到井喷式的发展,无论从文化、艺术、商业乃至区域经济的角度,都展示了根雕巨大的影响力,短短几十年,就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界一门能独立于其他门类的民间艺术,并且不断焕发出勃发的艺术生命力,以其不可复制的独特表现形式弘扬和发展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根雕是一种造型表现艺术,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文精神。根雕与传统文化,是表与里的关系,根雕是表,传统文化是里;也是用与体的关系,根雕艺术是用,传统文化是体,二者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归根结底,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根雕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题材,激发了新的创意形式。
本人结合几十年来从事根雕艺术创作的实践,对传统文化与根雕的关系和影响深有体会,今略述之。
张利梓 《敦煌神女》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其表述的方式和内涵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道、释为核心,是融合诸子百家及民间各民族人文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包括哲学、宗教、文学、音乐、戏剧、国画、书法、雕塑、民俗等。现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中国传统文化源于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而生生不息。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表述。
其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其实是天地人的和谐共存。人的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层次和谐,是天地之道。人自身和谐,则身心安泰,益寿廷年;人与社会和谐,则其乐融融;人与自然和谐,天道有常,轮回无尽。
其二,臻于至善。原出自儒家经典《大学》里的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善是儒家仁爱思想的精确表达,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忠诚恕敬。善是天人合一的初衷,也是最终的目的。
其三,自觉觉他。这是从佛家来说的,人先要自己觉悟,成就自己,然后帮助别人,成就众生。如果从儒家来说,则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诚意修身是“自觉”,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觉他”。这是作为一个人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
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道。这些终归需要通过某种载体表现出来的,以各种不同的因缘,传递给人们,实现传承文化的功能。根雕艺术品,就是一种当今人们所喜爱的独特传统文化载体。
张利梓 《吹箫引凰》
根雕艺术的意韵所在
根雕艺术品大都是以枯死无用的树根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的,如果没有文化内涵的载入,它就是一块没什么特别意义的树根,风吹雨打若干年后,或朽化成尘,或焚为灰烬。因为有文化的植入,树根焕发出新的生命。这种文化内涵,就是根雕的意韵。意韵是形而上的东西,《周易》里面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根雕作品是一种“器”,艺术家赋予作品之上的文化、思想、愿望就是意韵,就是一种道。
根雕的意韵,“意”是自已的,是创作者的思想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体现,而“韵”则不完全是自已的,需要通过欣赏者的审美参与才能完成。根雕的韵味,是创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共同参与的审美活动,基础和纽带就是传统文化,这是维系两者审美活动最核心的东西。两者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共识,形成默契,产生认同感,这样才能激活根雕作品中蕴含的意韵。
周洪洋 《四美》
传统文化是根雕立意的源泉
在文化多元创新的时代,虽然近年来有一些根雕作品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但不可否认,绝大多数根雕作品,还是根植于那些“重复千遍也不厌倦”的儒释道传统题材,尤其以观音、弥勒、关公、财神、八仙、文人、名著、福禄寿喜等为代表的传统形象,几乎每一位根雕从艺者,都或多或少地创作过这类作品,当然这也是因为广大根雕爱好者钟情喜爱它们的缘故。
艺术是传递美的。什么是美的?如何表现美?这是所有根雕人关注的艺术问题。
美是善的、好的、真的、令人愉悦、和谐、满足的,归纳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美是善的,一切审美,都是趋向善的,一切美的作品,最终都引导人们走向善的归宿。“众善奉行”是佛教文化的宗旨,但对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其实,儒、道两家也是引人向善的。从孔孟之学,到老庄思想,到诸子百家,再到禅宗唐密,都遵从善的逻辑。与人为善,独善其身,择善而从,积善成德,上善若水,尽善尽美,善有善报。
根雕艺术作品,无一不是通过一截枯朽的树根,经过艺术加工,加载了传统文化的善的内涵,才成为超越自然树根的存在。
佛教题材的内容,包括佛祖、观音、弥勒、达摩、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天王、诸天大士、历代大德高僧、以及佛经和各种法器,都是针对不同根器的有缘人展示的修善积福的方法和载体,佛陀示人以圆满,观音示人以慈悲,达摩示人以安忍、弥勒示人以宽怀,天王示人以除恶,罗汉示人以凡人也能修成佛菩萨,各种法器示人以善巧与力量。
道教题材的内容,包括三清祖师、老子、《道德经》、五路财神、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各方星君、民间俗神送子娘娘、三霄娘娘、福禄寿星、财神、六十本命太岁等等,都是示人以返归真、道法自然、生财有道、趋吉避凶、益寿延年、生命传承的修善之道。
儒家题材的内容,包括孔孟先师、文人名士、二十四孝、帝王将相、四大美女、四大名著等等,传递的多是孝悌仁义、诚信忠恕、天人合一、穷则独善达则兼济、担当尽责、知恩图报、爱家报国的思想。
更有一些融合了佛、道、儒在一起以及诸子百家文化的题材,都在体现一种生命不止、自强不息、专注精进、终成正果的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题材,都成为根雕立意创作的源泉。没有这些文化内涵的赋予,根雕也只是一块雕琢过的树根而已,没有灵魂,没有意韵,无法形成对观者藏者的精神互动。
周洪洋 《诗接千载》
传统文化是根雕审美的基础
反过来说,对一件根雕作品的审美欣赏,也要从雕者加载于作品中的传统文化来理解。雕者赋予的文化内涵,被观者理解感悟到越多,产生的审美共鸣就越多,收获就越大。观赏者的审美,是一种再创造,是对艺术作品的个人化理解。这跟每个人的文化修养、人生积淀、所处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就如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件根雕,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不同的审美体验。
如开化根宫佛国的庞大的五百罗汉根雕群,这是我与师弟徐谷青策划创意以及众多根雕人共同创作的成果,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五百罗汉根雕的样板作品,来到开化根宫佛国旅游参观过这组群雕的人数以千万计,但每个人的佛学修养、艺术修养、人生阅历不同,对五百罗汉根雕所产生的心灵震撼也不尽相同。有的人看到某尊罗汉的尊名,就会产生共鸣,如第五十四尊——金刚破魔尊者,此人如果正有心魔,见到此尊罗汉的名称,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无可言状的震动。金刚,金中最刚,佛教中用以譬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智慧。自已执着的心魔当然也能被金刚摧毁,于是就能得到一种心灵解脱的快慰感觉。又如第三十二尊——坚持三字尊者,佛学修养浓厚的人会知道,这尊罗汉其实是指晋代高僧慧远,三字即“阿弥陀”,意译“无量寿”。慧远驻锡庐山,创立了净土宗,日本净土宗亦以尊者为始祖,他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宣称专念阿弥陀佛名即能成就道果。或者有人只看了某一尊罗汉的面容表情,就会有亲近的感觉。或者有的人沿着680米的五百罗汉长廊观瞻了一遍,什么也没记住,只有一种莫名的震撼,也是在他的心中播下了一颗艺术之美或罗汉之善的种子。
审美是有层次的,只是随缘和适合与否而已。孔子与佛祖、观音菩萨与张天师、参天大树与柔弱小草,朝菌与蟪蛄,这些没有什么可比的,各自的因缘不同罢了。但审美的依据却是大体有一个标准的,根雕创作的源泉是传统文化,那么审美欣赏要依据也是传统文化,审美体验不同,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深浅不同了。很多人都看过弥勒菩萨的根雕作品,但多数人都只是把弥勒菩萨当成财神来拜,因为弥勒菩萨也叫布袋和尚,那个布袋里装的可都是无穷财富啊,可是又有几个人真的领悟到弥勒菩萨“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宽容、放下、善待他人即成就自己的真谛?
张利梓 《捕食》
传统文化是根雕发展的动力
传统文化是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更是根雕艺术发展的动力。国家越来越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弘扬和传播,重视文化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价值。这对于根雕文化艺术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极为难得的良机。浩瀚传统文化海洋,有很多未开发的领域,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艺术在创新,根基都在传统,这是一种因因相承、生生不息的文脉。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根雕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艺术门类,不敢奢求影响国民的精神和命运,但在一雕一琢之间相续传承数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向一个个有缘人传递善的力量,引导善的方向,修行善的成果,还是有一点微小的贡献的。
随着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再加上传播媒体的更新,一些之前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的内容也陆续走向大众。如工匠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山海经》、禅宗、国学书院等。这些新的成果,一方面为根雕创作拓宽了创意思路,增加了题材,一方面对根雕人也给予了极大的精神鼓舞,因为这样的创作更能体现他们的创作价值。
人生于世,无非就是追求有价值地活着,然后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一名根雕人,能有一件传世根雕之作,对他人、对社会能产生哪怕一点点善的力量、美的共鸣,就已经知足了。
周洪洋 《古往今来》
文/胡月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