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在全市大部分公园和景区暂停营业的情况下,做完核酸检测后,驱车直奔门头沟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条古道——京西古道玉河段,又称京西古道中道。
北京往西的一脉山峰,统称西山。西山南北连绵二百余里,东西纵深百余里。西山往西,就是河北地界。过了河北往西是山西,往北是内蒙古。西山多煤,且盛产石材、善制琉璃,于是,这里便形成了四通八达、往来穿梭的交通网络。咸丰六年(1856)京西王平口修城碑记载:王平口关城通道“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中国煤炭志·北京卷》记录,清朝时期,西山到阜成门沿途,很多村镇因运输业而兴起,旅店户、草料供应户、修制鞍鞯户、钉马掌户、编筐做袋户等五行八作,多达数百家。那些平坦的地方,可以用马车牛车来运输,山高沟深之地,只能用毛驴和骡马驮运。所以,平原地带道路开阔,那些峰回路转和陡峭险峻之处,就显得狭隘逼仄,险象丛生。
从南四环走莲石东路——莲石西路——京原路——108国道——潭王路——直接到黄石港(音jiang),顺着盘山道左转后,路的右侧有个停车场,可以直接泊车。导航可以直接到黄石港,到黄石港后,但千万不要听导航右转下土路。
停车场左侧大约100米左右,顺着“北京旅游休闲步道”指引的方向就是京西古道玉河段黄石港入口。
玉河古道中道东起麻峪村,跨浑河(永定河)后进入大峪村,经东辛房、门头口(圈门)、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峰口庵、马蹄窝、黄石港、十字道至王平口止,全长约27.5公里。考虑到体力和时间问题,我们仅走了黄石港——马蹄窝——峰口庵——立石古道,全程往返10000步左右。
黄石港入口有保安拦截,需要扫健康宝,检查48小时核酸后,就可以进入古道了。入口处有三条路,左边是相对比较宽、可以行车的随时路,据保安讲,可以直接到瓜草地;右手边一条小路,可以直接到崖边拍摄山景。中间就是进入古道的入口。
古道入口的右手边,立有两块标识碑,两块标识碑均是门头沟文旅局设立的。一块是京西古道玉河段——京西古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碑,一块是京西古道玉河段介绍。
沿古道由西向东爬行。蜿蜒曲折,崎岖不平。山间万木争荣,绿意葱茏。早晨的阳光还不是太热,山风吹过,凉风习习。古道荒芜败破,草木杂陈,但所经之处,木秀林茂,繁花点点。脚下是记载着数百年来北京和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商贾往来、内外通衢的古道。虽然历经数百年,但古道用石尽管大小不一、方圆不均、高低不平,但块块坚实稳固,无序中有序,铸就了古道的沧桑历史。这些古道大都是商道,也有兵道、香道。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此处,运输到北京。北京的特产如怀柔板栗和“皇帝诏曰”的公文告示以及精品艺术、学术思想、潮流时尚,则通过京西古道,走向西部和北部。
顺着古道由西往东大约步行两三公里,就是京西古道玉河段的精华,号称古道明珠的马蹄窝奇观。这一段削山开出来的路段,长约20米,宽在1.5-2米,全部是一体的沉积细砂岩,石质坚硬细腻,在路面上散步着有清晰的蹄窝百余个,左右交替大致分为两行。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披山通道之理拓修而成,长19.5米宽不足2亩的山体石道上,因年深日久,碑骡马铁蹄踏出深浅不一的蹄窝印痕150余个,世所罕见,是不可再生极为珍贵的古道文物。
蹄窝是最壮观的路段,这段石路中间高,两端低,有坡度,路面经骡马踩踏磨蚀,非常光滑。路的外侧就是悬崖,驮煤运货的骡马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利用路面的坎儿、缝儿等防止踩滑,经年累月便磨出了蹄痕、直至蹄窝。
北京自金国海陵王迁都北京之后,就渐次成为华北的中心。据说,北京最初的建都者,就是看到西山的拱护形状后,认定此处是“神京右臂”,便定都于此。帝王之都,将相之侧,供需关系急速上升,四面八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道路的运载压力便不断加剧。在经济能力和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只能靠驴、骡子和马这些牲畜承载重托和背负使命,在陡峭崎岖的古道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奋力前行。铁蹄的撞击,石头上开出耀眼的花朵。近千年的岁月,那些形象逼真、散乱有序的深深蹄窝,成了历史凿刻在大地上最深刻的印痕……。
京西古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成为燕国的西部边界后,就有人于此修筑关口。大道为关,小道为口。这些关口平时为内外通衢,战时则成军事要塞。一关分内外,大道走西东。据统计,元、明、清三朝在西山设立关口22个。这些关口都建有关城,正中的券门通行货物、车马和行人,两侧的小圈洞用来存放兵器等。长年累月的交流和交易,使得这里形成独特的热闹景象和别样的人文景观。
转过马蹄窝的山弯,东南方向步行200米左右的一处垭口。垭口处就是据估计至少有1000年历史,大概建于金国海陵王时代。当时海陵王迁都北京,在各处重要的入京险要地段都建设有关卡,主要用于军事防御用途。京西古道上一处已经荒废了的古代关卡——峰口庵。
峰口庵,又名峰口鞍、风口岩,俗称风鞍儿、大风鞍,海拔在950米左右,因地处“V”形山口之底,东西又各有一条大沟,风势峻急,故称风口岩,因南北两山夹峙,似放倒的马鞍,故称峰口鞍,又称峰口庵。峰口庵位于门头沟区群峰之中,是京西古道的一处关隘。
峰口庵的西侧有一块平地,就是当年峰口庵庙堂遗址和马王庙遗址。可见遍地古代石匾石碑,年代各异,大都已经被损毁,且碑上的文字已经很多不可辨认。还立有一座观音像,接受本地及游人的香火。
过了峰口庵就开始往下走,是一段极其原始的京西古道。一开始还有一米左右宽,走在一步一砍(砍是为了防止马蹄滑而特意做的竖石排)的石头路上,树木遮天蔽日,让人已经感觉出被历史洪流湮没的感觉了。过了一步一砍,考虑体力问题,就原路返回啦。全程步行1万步左右,用时三个小时左右。
京西古道是北京通往山西、内蒙古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西山煤炭、琉璃等物资输送进京的主要通道。京西古道因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成为京都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京西古道不是一条道路,也不是一处景点,而是众多古道的统称。京西古道的历史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成为燕国的西部边界后,就于此修筑关口。大道为关,小道为口。这些关口平时为内外通衢,战时则成军事要塞。一关分内外,大道走西东。据统计,元、明、清三朝在西山设立关口22个。这些关口都建有关城,正中的券门通行货物、车马和行人,两侧的小圈洞用来存放兵器等。长年累月的交流和交易,使得这里形成独特的热闹景象和别样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