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耷,字刃庵,号八大山人、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出家时释名传綮[qìng],明末清初画家。
朱耷(1626—约1705),汉族,江西南昌人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也是中国画一代宗师,他的作品里藏着他面对苦楚一生,不屈的态度和傲气。
八大山人这个名字,很多网友解释说:八大山人形似“哭之笑之”,是朱耷人生态度最准确恰当的概括,既任凭世事浮沉,哭之笑之的超脱。
这样的理解似乎说得过去,但很快就被人推翻:八大山人的写法,在朱耷不画作中写法是不同的,早期画作中确实很像“哭之笑之”,可后期的写法与前期大不相同,也不再与“哭之笑之”有形似之处了。
有另外一部分网友分析说,“朱”去掉“牛”,“耷”去掉“耳”,就变成了“八大”,而“执牛耳”在古代可泛指领导者,去掉了“牛耳”的朱耷,就变成了八大山人。
尽管历史中从未有八大山人对于这个名号的正式解释,但网友之所以这样猜测,与朱耷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密切相关的。
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天资聪慧,八岁作诗,十一岁作画,成长在宗室家族的朱耷,本应顺遂地度过这一生,可命运在他十九岁这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崇祯十七年,崇祯自杀,明朝灭亡,其父也在不久后离世,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朱耷,不得已隐居山林,逃避清军捕杀。
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大起大伏的人总是更容易成为传奇。正是这样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得朱耷的画作具备了常人所没有的强烈情感与个人特色。
57岁前,朱耷的画作以写实为主,他画花,画树,画鸟,画鱼,画世间万物,虽都栩栩如生却没有灵魂。画中的题诗也都晦涩难懂,借助各种佛家典故等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民族气节。
57岁的朱耷还俗后性格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此时的他似乎无甚顾忌,画作总是直白地表达感情。也正是此时,他正式使用八大山人的名号并卖画为生,画作风格也开始向写意派转变,画作中大片留白,虚实结合,气韵灵动。
晚年的朱耷画作风格成熟,画中鸟禽都散发着强烈的情感,此时的八大山人,把用画作抒情的本事发挥到了极致。他画中的禽类,都以白眼示人。
中国传统中,青眼看人,表示尊重;白眼看人,则是表示仇视。这些禽类的白眼,是朱耷对那些投靠清朝的官员的蔑视与不齿,更是经历了亡国之恨的明代后人面对外界所产生的悲愤。每一个白眼似乎都显示着他的清高与孤傲。
独特的白眼如今颇受世人青睐。2010年,八大山人1705年作《竹石鸳鸯》立轴在杭州西泠拍卖拍出了1.1872亿元,八大山人的《岁寒三友》手卷在北京九歌拍出了1.68亿元。
八大山人作为中国写意画的一代宗师,画作总是寥寥数笔,大片留白,正如他在自己画中的题诗: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墨点无多泪点多”是他对自己画作精准的概括,笔墨虽少,却少而不贫,少得恰到好处,既能散发出最强烈的情感又让人觉得多一笔则盈余。
晚年的八大山人,在自己家门上书写一“哑”字,便再也不与人进行言语交流。
他的身边,无人能够体会到他的孤寂与痛苦;而我们活在现代世界,回望历史长河能看到的,也不过是史书上的寥寥数语,八大山人的精神世界,也只能通过他一幅又一幅有些晦涩的画作去窥得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