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石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在6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早期,就出现了运用青田石制作的石璜。早期技术落后,开采不容易,每一个矿洞往往都有一段艰辛的历史。
本期,便说两个青田石矿洞的“古老传说”。虽然是传说,但传递出来的一些信息却是“真实”的,是历史的另外一种形式。
封门洞
封门山
相传很早的时候,青田山口有十位打岩老司一起在鲤包山开岩。他们在洞口搭上茅棚,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在山上整整住了十二个月,在洞里整整爬了三百六十天,终于开采到了一窝“冻石”。那石头有的青如竹叶,有的黄同蒸粟,晶莹似玉,通体透亮。(注释:打岩老司,指的是采挖石头的工人)
俗话说:好事无脚走千里。这件事像一阵风似的,传到了县官那里。县官一听,摇起乌纱帽笑呵呵地说:“如今青田冻石价重于玉,要是把那窝冻石弄到手,用车载船装献给皇上,岂愁我不升官发财!”
他便整装上轿,带了一百多人,杀气腾腾地朝山口而去。到了矿洞门口,衙役们到处张贴告示:冻石矿一律属官家所有,百姓不准私自开采。县官还召见打岩老司,说:“当今皇上要青田冻石,本府愿出高价请诸位开采,事成之后加倍赐赏。”
灯光冻(出自封门山)
那十位打岩老司,对贪官污吏的强取豪夺气愤万分,悄悄地爬进洞中商议:不给县官开矿,等他们走掉后一起逃到外地去。守在洞口的县官等了几个时辰,还不见动静,就派了个衙役进洞中去看。那衙役进洞以后,见洞里又黑又湿,地上尽是泥浆乱石,实在忍受不了,就爬出洞来,谎报说冻石快打下来了。
县官便又在洞口等了几个时辰。正在这时,一位打岩老司爬出洞来,想探听一下消息,不料被衙役抓住了。县官连问他十句话,他连摇了十次头。县官大怒,立即命令衙役们搬来石块砌起九尺厚的石门,把洞门封得死死的。
封门青(出自封门山)
出去探听消息的人迟迟不回来,洞里又突然变得越来越闷,九位打岩老司知道县官在下毒手了。他们担心后人不知道如何寻找这窝冻石,便在矿壁上题了一首诗:“直岩下,横岩腰,十万两黄金耀,谁人开得黄金耀,千贯银债一时销。”
就这样,九个打岩老司被封在洞里活活闷死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称这个矿洞叫“封门洞”。
封门洞历史:封门洞开采历史悠久。据清光绪年间《青田县志》,封门洞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在长期开采。《县志》中又提到:“枫门洞在县东二十五里,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出冻石温润如玉。”在古代,开采工具极为简陋,要在遍布花岗岩的石山中凿洞开挖雕刻石并非易事,而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封门洞已是岩穴深广,可容百余人,没有长时期的艰苦劳作,是不可能有如此大空间的。
官洪底
旦洪矿区
相传,山口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早就去世,母亲辛辛苦苦把两个儿子抚养长大。老大心地善良,勤劳节省,尽心供老二读书,直到他考中当了县官。
一转身三年过去了。有一天,老大说:“娘,你到老二那里去看看,他当了官,会把你照顾好的,家里的事由我料理。”于是,老母亲带上盘缠,收拾了些好吃的土货上路了。
她一路艰辛,好不容易找到了县衙。却不想,老二是个白眼狼,觉得母亲是个乡下人,土里土气,有损自己的身份,非但不肯相认,还叫衙役把她轰出了衙门。
“千里寻子,却被这般对待!”老母亲十分伤心,一路走一路哭。盘缠已经用尽,只好一路讨饭。连日饥饿、头昏眼花,她一个趔趄跌倒在路旁昏死了过去。朦胧中,有位白胡子老头对她说:“老人家,我这里有一支宝凿,你拿回去,叫你大儿子到村头西北角的岩壁上凿三下,便有宝石尽你受用。”
红星(产于旦洪、封门)
老母亲醒来,手里果真多了一支凿。回到家里,就叫大儿子拿凿到村头西北角的岩壁上凿。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刚凿三下,突然石门大开,出现一个一丈见方的石洞,里面尽是发着光的冻石。从此,老大就用这些冻石雕刻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出售,生活逐渐改善,不但造了房子,还娶了妻子。
消息很快传到了老二的耳中。他很眼红,便带了一批衙役,闯到山口霸占了宝石洞。他也用宝凿在石壁上猛凿三下。第一凿凿下去,震得石洞摇晃;第二凿凿下去,壁上火星四溅;第三凿凿下去,只听到“轰”的一声响,整个洞倒塌了,老二和差役全部被封在洞里。
从此,当地老百姓就把这个洞叫“官陷底”,后来因叫走了调变成了“官洪底”,这里的石头也因此而得名。
官洪底历史:官洪底,又名“官洪洞”,矿石的开采始于元代以前,石质甚佳,品类丰富。由于这一带青田石开采时间长,规模大,在矿洞前堆有大批叶蜡石,常有人翻动搜选或搬运清理,俗称“担洪”。50年代初,蜡石矿在此建立工区,就定名“旦洪”。
传说背后的艰辛开矿史
在生产工具落后的古代,开矿是十分危险的事。一个石矿的发现与成功挖掘,往往是建立在“牺牲数条甚至数十条、上百条生命”基础上的。“封门洞”与“官洪底”的传说,都提到了矿洞被封堵而导致人闷死,这其实是“古代矿难”的反映。
在清代,青田石矿的开采已具相当规模,但是开采的方式依然十分简陋,且处处暗藏危险。据当时记载:
矿工寻得矿脉后先凿破岩皮,而后逐层深入。挖出的洞口高约六七尺,洞内围径则仅三四尺,两旁用杂木支撑,又以杂木纵横架于其上。每挖一洞,需十几人或八九人,秉烛蛇行而入。一人在前面开挖,其余的人跟在后面赤足匍匐前行传递砂土,运到空旷处倒掉。
南鲁魏组雕《星魂石魄》之“采石”
挖到石料,则用双手抱住半跪着前进,遇到障碍处就转身返回。矿工开采只凭经验,往往有外见脉线,而中无石料,甚至有的连开数洞而最终却只能前功尽弃。
“崖倾壁圮悔臭追,人生衣食真难危。石兮石兮知此意,金玉还与石同弃。”清代人徐鹤龄在《方山采石歌》曾经这样感叹青田人开采矿石的不容易。这种简陋的开采方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面对着矿洞中无法预知的危险,又无法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当时的人便萌生出了许多“迷信”的做法,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采石人都敬奉“佛田山祖老爷”,去矿洞的路上不能敲打工具,以免惊扰神灵;在洞内作业时,不淮捕打老鼠、青蛙等动物,以免犯杀生之戒而受到惩罚;每月都要备置酒肉香烛进行祭祀。
2018年12月,石雕艺人举行祭祀活动,致敬大山
除了以上种种的忌讳与祭祀活动外,采矿人在说话上还有讲究,那就是尽量用吉利语、隐话,例如把进洞称为“进财”,把吃饭称为“光锅”,把吃肉称为“硬老”,把喝酒称为“三点”,把蜡烛称为“白干”,把回家称为“扳草鞋”等等。
先辈开矿历程艰辛后人应该珍惜每一块青田石,用它创作好手里的每一件作品!
石视界原创发布,转载请加小编微信授权(wwl01010),未经授权一律视为侵权
参考文献:
①青田石网,《封门洞的由来》《矿洞传说之官洪底》 ② 青田石文化(夏法起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