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是经过拍打或镶嵌成型的,从一块紫砂泥料,经过匠人的精心制作成壶:
把泥块切成围身桶的泥条、做壶底的片料后,要用木制的“搭子”在泥凳上捶打,以形成所需要的厚度。捶打的角度、力度、次数都有严格规定,仅捶打几下,就要捶打成所需的厚度,而且整片厚度要一致。泥料经过拍打,里面的分子结构也会有序的排列起来,从而变得紧致。
在制作泥条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沿着围片将其围成筒状,接头处进行斜切并拼接。同时,我们需一手支撑筒内,另一手执拍子在筒外进行拍打,以使筒逐渐转动并接受拍击的受力位置不断变换。在擀拍过程中,我们需要施加压紧和压转的力量,以使泥条更加紧实并使其形状更加规整。
在手工成型过程中,坯体内壁并未经过挤压,因此保持着原有的颗粒结构。由于泥料矿物组成和颗粒堆积等因素,内壁产生了疏松的间隙。坯体表面也会呈现出粒子,需要进行精加工。在这个过程中,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坯体表面的粗砂粒向坯体内壁压挤,从而使表面变得平整光润,形成一层较细腻的表皮层。经过修整的表皮层,不论是正常烧成温度的上限还是下限,致密的坯面表皮都能烧结。这样一来,就减少了空气进入壶内的渠道。
在烧制过程中,紫砂坯体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晶体团粒内部的封闭气孔在窑烧过程中保持不变,而晶体团粒外部则形成了细微的通气而不通水的气孔。这些气孔是天然形成的,与泥料无关,而是在烧成过程中形成。正是这些内部的微气孔结构,成为了紫砂壶“蕴香”的载体。经过明针的加工后,坯体表面形成了一层泥多砂少的紧致层,而坯体内部则是泥砂均匀的疏松体。这种结构是人为制造的,形成于制坯过程,定型于烧成。外表的紧致结构层是紫砂壶的“水色”载体,依赖于师傅的明针功夫。只有经过精加工,才能使水色表现出色,同时也有助于双重气孔的形成。紫砂壶的内外都没有施加釉料,因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这种透气性能使得它具有较强的吸附力,泡茶时能够保持茶香的完整,味道也不会受到干扰。即使隔夜放置,也不会变质馊腐。长时间使用后,内壁会积聚“茶锈”,即使这样并不卫生,但即使空壶注沸水也能散发出茶香。
壶体存在的小气泡里充满不流动的空气,空气是不良热导体,故有较好的保温性。提携抚握不易炙手,冷热急变不易开裂(朱泥除外,由于泥性使然,不在这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