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平乐仙宫岭:揭秘北宋名臣邹浩的神秘传说

12-18

平乐仙宫岭:揭秘北宋名臣邹浩的神秘传说

仙宫岭位置图


仙宫岭位于平乐县城北面,倚茶江突兀而立,也就是现在的平乐县人民医院背后的土岭。

仙宫岭自古以来是平乐县城风景优美之地,自唐武德八年县城从南洲糖榨村迁至老城区建城以来,随着岭南的开发和平乐倚江而建借助水运带来的商业繁华,这座位于县城北郊的土岭,因其空气清新和景色优美,远离了平乐城内酒肆米铺人来人往和贩夫走卒街上街下的喧嚣,成为文人雅士清修隐居的桃源仙境。

登上仙宫岭遥望,北有茶江蜿蜒从岭脚下静静流淌,东与天鹅抱蛋延伸下来的桂岭余脉隔着一片泛着淸漪的池塘遥相对应,南有凤凰山引吭高歌,凤凰山下就是府署和文庙,西边是漓、荔、茶三江汇合处在水波中露岀如印似玺的印山,那是平乐城的标志景点。

朝迎晨曦——仙宫岭东面桂岭朝霞满天。


从唐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吟咏诗歌可以得知,唐宋时候的平乐县城,四周山岭植被茂密,生态原始。仙宫岭、桂岭、凤凰山,包括茶江对岸的冬瓜岭、金子岭都是满山的参天大树,和树下绿幽幽的灌木丛。良好的生态,涵养着县城周边的水源,使得桂岭深处,飞泉流瀑,流水潺潺。大拱冲里,泉水常年不断。从桂岭、仙宫岭上流下来的水源,流到岭脚低洼处,蓄积成一口口大小不一的池塘,池塘里生长着各种鱼虾。春夏之季,清晨之时,东边桂岭山尖之上还未完全露出鱼肚白,仙宫岭脚下一层层淡淡的氤氲从茶江河面和岭脚那一片池塘水面上漫漫升腾,从岭脚而半岭弥漫开来,这个时辰,栖息在仙宫岭竹林树巅上的白鹭经过一夜的养精蓄锐,也睡醒过来,成群结队迎着晨雾从山上翩翩飞下了岭下的茶江河滩、池塘水边,找寻那些也出来觅食的冒出水面的鱼虾们。待东乌冒出山尖,吃饱的白鹭欢快地在仙宫岭上空不断蹁跹畅飞,发出呼叫同伴的鸣叫声,在晨曦的映照下,白色的羽毛变得金黄耀眼,那晨光中掠过的剪影,就如神话里的仙鹤,驮着仙人们飞往别


如今的仙宫岭不再古木参天,松深竹茂。


白鹭在古代文人笔下往往被描写成仙人的座骑,有白鹭栖息的地方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传说能够给平乐乡梓带来灵雨福气的乡民共祀之神“谭氏二女”就经常骑着仙鹤来到县城巡游,仙宫岭就是她们到县城的临时行宫,县城外出的居民常常在仙宫岭上空看到乘着仙鹤来去自如的仙女,认为她们能给县城庇护,带来福运,于是在岭上建庙供祀二女的神像,久而久之,香火旺盛,成为城外求福祈雨十分灵验的去处。仙宫岭也因之得名。

晚观夕晖——从仙宫岭遥望三江汇合处落霞片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宫岭的出名不仅因为它曾经是“谭氏二女”巡游平乐的临时行宫,更因为它与历代文人墨客结下的深厚渊源。

据地方史志记载,与仙宫岭结缘最深的是宋代名臣、理学大师邹浩。邹浩(1054——1107年),字志完,北宗晋陵(今江苏扬州)人。元丰五年进士,先做扬州、颖昌等府教授。哲宗元祐年间,因得罪朝廷权贵章惇被诬告,于绍圣三年(1096年)被削职除官,羁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微宗赵佶登基后,邹浩被召回朝,恢复原职,并被提拔为左司谏。深得徽宗重用,不到四年时间,官升为兵、吏二部侍郎,并以宝文阁待制出任江宁、杭州、越州等地的地方长官。崇宁年间,奸臣蔡京结党营私,打击异已,对于一向脾气执拗,不受拉拢的邹浩素来忌恨,他利用当年邹浩谏立刘皇妃之事卑劣地离间了徽宗与邹浩的关系,把邹浩打成“元祐党人”,与前任宰相文彦博,侍从苏轼以及秦观等309人,同列党藉,并由微宗御书刻石于端礼门,告谕全国。“元祐党人”纷纷被贬至环境恶劣的“两广”岭南地区。邹浩于崇宁二年(1103年)春下正月被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别驾。次年又被放逐到昭州(今平乐县),在平乐生活了三年,直到1107年才结束放逐生活,返回常州,不久病故,死时年五十三岁。死后宋高宗为嘉奖其生前直谏之忠诚,不仅恢复了他的原职,还赠授宝文阁直学士,赐谥号忠,后人又把邹浩称为邹忠公。

邹忠公画像


邹浩谪居平乐,遇上了十分敬重他的昭州太守王藻,王太守征求了邹浩不愿声张住进城里的意见,毕恭毕敬地为他找了昭州城北郊外仙宫岭一处清静的住所。房子是现成的,位于仙宫岭半山腰,是退休进士王文辅的房子,王进士退休回来在仙宫岭半山腰置房居住,居所取名拾青阁,房前屋后遍植花木修竹,并于半山松竹深茂处修有观光避暑凉亭。王藻把邹浩视作自己为官做人的偶像,十分崇拜,安顿好邹浩,他对王进士说,仙宫岭向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如今侍郎住进来,是我们的荣幸,侍郎就是上天给我们派来的神仙!余兴未尽之时,王藻提出把王进士的雅宅“拾青阁”改名为“来仙阁”,众人齐赞太守改得妙!邹浩也即兴赋诗曰:“仙宫岭下来仙阁,太守更名为我来。来既有时归有日,泠然从此御风回”。邹浩住进“拾青阁”后,悠闲自乐,自号“道乡居士”。茶余饭后,他常爬上山腰上的凉亭饮茶作诗,为之题匾“翱风亭”。


当年的梅园还是梅园,只是所植为此梅而非彼梅。


仙宫岭下有个叫木梁塘的池塘,塘边有轩,住着一位平乐当时很有名的隐士,名叫张云。邹浩慕名拜访,与张云结成了莫逆之交。张云字立之,又名云卿,精通地理方术,诗词文章也写得十分优美,他看不惯官场的尔虞我诈,跑到仙宫岭下筑室隐居,远离城内官场。他平时喜欢游山玩水,与邹浩性格十分投缘,遂结成一对屙尿泡饭吃的好友,经常结伴出游,访古探幽,摘茶制茗,饮酒作诗。他俩的户外活动除了爬遍平乐周边的山山岭岭,还远行到昭平、荔浦和恭城,耍的这么野的两老头,在当时可谓资深老驴友。在家的时候,邹浩也常跑去张云家趁饭,还给张云的雅居取名“得志轩”并为之写《得志轩记》。后来邹浩离昭返京时,写了《别张云立之》的诗,答谢张云对自己的情谊,表达了对张云友情的怀念和感激。诗中写道:“来仙破梦知何处?曷今归去仙宫路!江头舟楫岭头云,几许来风邀月佳。攸然三载与君同,信我此心如白鹭。白鹭忘情亦有情,君更多情无量处……”

邹浩寄居的“拾青阁”(来仙阁)主人王进士,也是位清雅人士,他的居所旁边不仅种上了修竹和青松,还植有一片梅子树。素来偏爱梅之高洁清雅的邹浩十分喜欢,每到冬末春初,梅花盛开,繁花似雪,把仙宫岭的半山腰染成一片雪白,邹浩便整日整日跑去梅树下流连溜达,欣喜之余把赏梅心得记录下来,写成了一篇《梅园记》。王进士见邹浩众花之中独爱梅,便与邹浩一起动手,在梅园里修建了一个亭子,方便邹浩和城里慕名而来的名士郡官们观赏,邹浩给亭子取名“拱梅亭”并为之赋诗。

梅园望去见高楼,如今登岭望不远矣!


邹浩作为流放罪官谪居平乐,手中并无实权,但他也偶尔利用身份名气的影响,为平乐当地作了一些实事。

邹浩寄居的仙宫岭就在茶江边上,茶江水清莹澈,汲水本来是十分方便的,但平乐城内城外居民却认为茶江之水“不可饮,饮则发瘴”,所以居民往往舍近求远,跑去二三里外的山冲涧边“汲水”,这样挑水回去饮用,由于路途遥远,不胜脚力不说,还费时费力。一天,邹浩在仙宫岭脚发现一处涌泉,非常高兴,赶忙疏之为池,为附近居民解决了饮水问题,避免了每日挑水走几里的奔波之劳。邹浩把岭脚泉水喷涌理解为自己对朝廷的忠耿感动了上天,上天恩赐给他享用好水,因此把井命名为“感应泉”,并亲自勒石为铭:“有穹其山,有澄其渊。动惟厥时,以出斯泉。惟泉沛然,莫遏其源。我感我应,其来自天。”邹浩在仙宫岭住了三年之久,终于接到朝廷召其回京的通知。就在他即将北归的前几天,“感应泉”突然干涸。邹浩叫人疏濬,于井底的乱石之下淘出一只螃蟹。邹浩捧着螃蟹,放生于茶江之中,自叹:“我到岭南之后,不见这种东西已有好几年了。乱石底下,又不是它适宜穴居的地方,怎么会出现呢?”他以理学大师的思维从《易经》中寻找答案,认为遇“蟹”是因为“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蟹者,解也。天寔告之矣!”——把遇上螃蟹看作是自己行将获得解除放逐生活北归的前兆。事有凑巧,果然过了几天,有信使南来,送来了他北归的通知,邹浩很肯定地认为自己的预卜应验了。

这是几年前的感应泉,石碑、井台还保存不错。


短短的三年寄居平乐,除了把仙宫岭建成了人间仙境,邹浩身后还留下不少与之有关的人文胜迹。

据《平乐府志》、《平乐县志》记载,邹浩居所仙宫岭上有崇宁寺,寺里有阁名“天绘阁”,邹浩在仙宫岭居住期间,经常到寺里登阁感怀。仙宫岭邹浩居所背面有拱北轩,邹浩曾为之作《拱北轩记》,借此表达自己忠君维护朝廷利益的心志。 昭州民众朴实好客,他们感恩邹浩亲自疏浚的感应泉,为他们解决饮水大事,在感应泉上方修建了“直节流风亭”,后来年久失修,凉亭坍废。明正统间,知府袁衷在泉旁重新修建一座凉亭,取名“直节清踪亭”。嘉靖年间,又在泉的另一旁建了一个“直谏流芳亭”。这几个凉亭,都是后人为纪念邹浩而建。

今日感应泉,早已没有了古井名泉的韵味!


邹浩在平乐期间,游山访仙之余,也充分利用自己理学大师的身份和学问,兴办私塾,给平乐地方学子讲学,传授理学要义,把理学从中原传播到了岭南地区。到了南宋的时候,平乐人为了纪念他对平乐文化教育作出的贡献,在他讲学的居住地附近修建了“道乡书院”。“道乡书院”历经宋、元、明、清八百余年,四次重建,教学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末科举废止,为平乐地方培养了不少人才,与桂林南溪书院、柳州同仁书院、梧州岭表书院并称为“粤西四大书院”。

传说邹浩在仙宫岭上隐居时,室近当地的崇宁寺。或许由于常常在寺里的观音像前诵《华严经》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像后的地上长出了三根竹笋,后逐渐生长成竹丛,把观音像都覆盖住了。当地人后来一直把这奇景保护好,让香客游观。宋高宗绍兴年间,昭州太守陈廷杰将这处地点辟为“邹公祠”,内供邹浩之像,以彰其生平忠谏之名。后年久失修,邹公祠渐荒芜。宋淳熙二年秋(1175年),理学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轼知静江府兼经略安抚广南西路,为弘扬理学,在岭南广祠先朝理学名家。在他的亲自督促下,修复了平乐的“邹公祠”。张轼亲自拟写了《新立邹公祠堂碑》,对邹浩的学问品德作了很高的评价:“方其少时,道学行义。已有称于世,晚岁益为中外所尊仰”。

可惜这不是重建的道乡书院。


邹浩作为朝廷罪官,羁管平乐三年。他是不幸的,从繁华的北宋都城汴梁流放到蛮荒之地平乐,既要担心瘴疠的侵体,还要担忧钱粮的短缺;另一方面,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敬重自己人品口碑不错的的昭州太守王藻,遇到了朴实好客的平乐百姓街坊,还遇到了志趣相投的好朋友王文辅进士和张云处士。所以尽管他在平乐的三年是羁管的罪官,仍受平乐官民从上到下的尊重和关照,他在平乐的三年,自由自在,没有生活的负累,心情也一扫被流放的阴霾,正如他在平乐过年当时写的《对牡丹》一诗所说:“莫道岭边无好况,吾今春在洛阳城”,把昭州比作洛阳城,足见他从心底接纳和爱上了平乐这座岭南小城。邹浩在解除羁管离开平乐时,饱含深情写下了《别昭州》一诗:“江山本无情,别去亦何语。向来爽气中,食息三年许。来非无所求,去非吾所御。回首谢江山,吾今若轻举。”

江山无情,民声有意。翻遍平乐历史,曾经任职主政官员的不知有多少,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能够为平乐人民所记住的,都是那些真正把平乐当作第二故乡,热爱平乐,融入平乐,与平乐百姓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清官和廉官。

江山本无情,别去亦何语。


回首谢江山,吾今若轻举!

汉代铜镜图片

黄金桂茶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