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外面喝茶,见到邻座的客人坐下后,从包里取出一只小巧的茶杯。
用厚实棉布袋妥帖地装着。
负责泡茶的店员,熟稔地拿着这个杯子,简单清洗,热水温杯。
然后,往里倒入一杯岩茶。
看到这一幕,一旁有人低声感慨。
“这年头,竟然还有人愿意随身带着杯子,多麻烦啊。”
那位客人倒也没有感到冒犯,反而耐心解释。
“我喜欢用自己的杯子,放在身边带了很久的茶杯,有种经过岁月磨合的默契感,用它来喝茶,品茶状态会更好。”
喝茶选茶杯,有人是坐拥三千,拉开柜子,整个置物柜内摆满了形形色色杯杯盏盏,哪怕换着用,能用上一个月不重样。
而有的人很专情,买到精品高工的主人杯后,便独宠一杯,平日喝茶时,放在手边细细把玩。
合眼缘的好茶器买回家后,第一天看,爱不释手。
过了第一千天再去看,照样相看两不厌。
经典审美,能跨越漫漫岁月长河,永不过时。
《2》
一、“茶杯的命名规律是什么?”
初入茶器圈子,看什么都是新鲜的。
单是普通的茶杯,就能细分出无数种类。
压手杯、斗笠杯、鸡心杯、铃铛杯、圆融杯、鸡缸杯、马蹄杯、玲珑杯、四方杯、竹节杯、莲瓣杯、玉兰杯、高足杯、卧足杯、折腰杯……
各式各样,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在直播间,就有遇到这样的提问。
“压手杯和普通圆口茶杯有什么差别?茶杯到底是什么命名的?”
压手杯是经典茶杯器型,圈内最出名的莫过于明代永乐青花压手杯。
和普通茶杯比,压手杯的手感更独特,单手拿起时,握感更独到。
据传,永和皇帝朱棣之所以偏好压手杯。
正是因为在一手拿起,举杯饮入时,有着“大权在握”的感觉。
形形色色、造型各异的茶杯之间,它们存在一套万能命名规律。
方法倒不难,一般从上往下看,分为三处:口沿、腹部、足部。
杯子的口沿,有撇口、葵花口、敞口、束口、直口、敛口等。
茶杯的腹部,有折腹、直腹、斜直腹、弧腹、鼓腹、曲腹、扁腹等。
茶杯的底足,圈足、双圈足、高足、小高足、卧足、玉璧足、饼形足、蹄足等。
依次排开,当你看到一个茶杯,口沿往外撇,中间是直直往上,底下明显比常见茶杯底足略高一截时。
便可按照常规命名方式,称其为:撇口直腹小高足杯。
《3》
二、“手工拉坯的茶杯,有何特殊?”
听过这样一句话。
“现代工业解放了人的双手,手工,则是让人用双手去解放自己的心。”
工业流水线生产,固然有其高效率、经济普惠优势。
而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手工制品更为难得。
在手工的世界里,一切标准都是重塑的过程,可任由天马行空的创作力,发挥想象。
之前在景德镇,看到过一个别致的柴烧主人杯。
第一眼看,杯身接近常规鸡心杯,中规中矩。
但拉坯师傅在最初塑形时,往这个常规鸡心杯的底下,加了高足。
单手拿起,持杯手势更显优雅。
杯子表面,由于利坯规整,线条格外流畅协调。
而这一切,是工业瓷所不具备的。
手工拉坯的茶杯,背后能体现更多手工艺的创新与创意,以及不断打磨调整,精益求精的“手作温度”。
在实用层面,手工拉坯与机器注浆倒模制出来的杯子,也有明显差异。
手工拉出来的坯,重心在下,从底足到口沿,泥胎呈现自然地从厚到薄。
胎壁更薄,整体更轻盈轻巧。
打开手电筒,打一束光从下往上照过去,能明显看出厚薄自然过渡。
拉坯技术熟练的师傅,敢于挑战极致。
哪怕拉坯薄的杯子,杯口容易变形,成瓷率下降。
但凡事有舍有得,这样做出来的杯型,更显口沿俏薄,薄胎圆口。
喝茶期间,举杯凑近唇边,汤水入口感觉更顺畅。
而注浆坯,则是厚薄一致,分不出层次,容易显得笨重。
两者的制作成本,艺术价值,并不在同一起跑线。
《4》
三、“冬天为什么推荐用杯身细长的茶杯喝茶?”
冬月将近,腊月将启。
再过不久,就到小寒节气。
随着新一轮冷空气南下,气温会再次“大跳水”。
当空气中的寒意,一天天变得深重,会让人格外渴望一杯热茶的暖。
每次从寒风中走进屋内,袅袅热气,伴着丝丝茶香,氤氲其间。
那一刹,只觉得岁月静好,幸福安稳。
冬天气温低,喝茶选器时,另有细节要求。
建议“窄口瘦身”款式的杯子饮茶。
当滚烫热茶倒进杯中,由于杯口窄,杯身狭长,更好保留温度。
将一杯茶摆在桌面,不至于短短数分钟内,就彻底晾凉。
窄口狭长的杯型,除了有利热茶保温,还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
即,留香聚香。
喝好茶,讲究香气落水,汤中带香。
丝丝绕绕的香气,随风潜入夜,混在茶汤当中。
啜一口,尽是香柔。
然而,茶香具有易挥发属性。
随着热茶不断散热,伴随缕缕热雾上扬,留在汤中的茶香数量会减少。
此时窄口杯型的优势,再次得到发挥。
既保温,又聚香,不会让茶香快速飘散。
喝茶赏味期间,更能带来身心愉悦享受。
《5》
四、“为什么国内的茶杯多数不设把手?”
国内传统的茶杯器型设计,杯身是不加把手的。
之前有茶友去了国外后,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细节。
他发现,外国人喝咖啡也好,喝茶也罢,一概都偏爱带把手的杯子。
反观国内,他是闽南人,家里喝功夫茶的氛围浓郁,但从小到大他就没见过用带把手的杯子喝茶!
其实背后能反映不少东西方文化差别。
按国内的正式泡茶待客礼节,茶杯与杯垫,搭配使用。
倒茶斟茶递给客人时,要拿着杯垫,双手递上。
比起直接单手拿着把手往前凑,更显诚恳。
从设计制作角度看。
没把手的茶杯,入窑烧制时,更节省窑内空间。
同时,将各式茶杯买回家后,没把手的杯子也方便成摞堆起来,运输与堆放都更省成本。
此外,还要结合国内的喝茶主流。
精致范儿的喝茶,讲究小口细品,而不是大口牛饮。
所以,出现在茶桌上的小茶杯,容量多数不会太大, 基本在100毫升以内。
小小的杯子,没有加上把手的必要。
加上把手后,反而显得线条不利落流畅。
像加入郎红、青花、釉里红、粉彩、斗彩等各式釉色装饰的茶杯,加上把手后反而遮挡杯身的完整釉色、图案的欣赏把玩。
最后,国内喝茶,热饮为主。
滚烫热茶倒进杯中后,伸手握向茶杯能大致判断杯中温度。
换成带把手的杯子,由于没有提前“探温”。
贸然将滚烫热茶饮入,容易烫伤口腔。
《6》
杯盏之物, 是日常生活的点缀。
能给平凡生活,增添意味。
杯子的别称有很多。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杯”是它。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觞”也是它。
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盏”同样还是它。
除了这些,金樽银盏,瑶觥玉盅……
杯子历史别称,难以尽数。
好茶配好器,好器衬好茶。
选一个精致细腻的杯子喝茶,新茶器,新心情。
心情愉悦起来后,品茶状态更能渐入佳境。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