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祁门红茶的故乡:安徽祁门国土空间规划展望(2021-2035)

10-03

祁门红茶的故乡:安徽祁门国土空间规划展望(2021-2035)

祁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黄山西麓,东北与黄山市黟县接壤,东南与黄山市休宁县为邻,西北连池州市石台县、东至县,西南迄省境,与江西省毗邻。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祁门县国土面积2214.9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25.93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10月,祁门县辖10个镇、8个乡。截至2022年末,祁门县总人口18.3548万人。2022年,祁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0.885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516元。

祁门县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建县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祁门县森林覆盖率88.64%,高居全省首位,荣获“中国最美县域” 、 “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连续多年蝉联“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 。

祁门县行政区划图

2.1城市性质

世界红茶之都,皖南现代化山水文化名城。

2.2城市定位

世界红茶之都,美丽康养祁门。

世界遗产地传统村落集聚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区,长三角绿色(电子)产业聚集地,安徽省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试点城市(特色小城市),生态经济强县,中医康养文旅名县。

2.3规划目标

2035年,高水平建成世界红茶之都和全国生态文明样板,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外在绿与内在绿有机统一,生态环境处于全国一流,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2.4开发保护战略

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紧扣“大黄山”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城市群、杭州都市圈等经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祁红、电子、文旅、中医(药)康养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县域内景区与长三角区域景区联手营销,争取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把祁门打造成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

打造世界红茶之都: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结合本地山水资源、农产品资源,提供多种类、多层级的生态产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设阊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凸显“祁门红茶”特色。

持续提升县城能级:围绕人的需要塑造高品质国土空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东提西扩”的布局,老城区做“减法”、新城区做“加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持续做大做强县城规模和产业,构建内外交融的山水生态网络,完善设施配套形成“15分钟生活圈”,切实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打造皖赣交界地区综合型交通节点:科学选址通用机场。加快杭昌高铁祁门(南)站站前区建设,主动衔接市域旅游环线。以县域内的黄浮高速、德上高速、黄祁高速及G237、S234、S480等多条国道、省道为骨架,全面提升祁门县内外交通通达性,打造皖赣交界地区综合型交通节点。

打造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区:把握“万里茶道”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两大发展机遇,形成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特色,乡村旅游为基础的全域旅游模式。以黄山(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为契机,打造全国森林康养示范区。以“祁红古城”建设为契机,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同步推进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3.区域协同

3.1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加快推进政策接轨、产业协作、错位互补、民生共享四大系统工程,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合作,强化项目对接和项目配套,推动祁门县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积极承接长三角城市群、杭州都市圈等经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以安徽祁门经济开发区和上城区电子机械功能区战略合作为支点,共同推进产业飞地建设,依托两地战略合作平台优势,促进祁红、电子、文旅、中医(药)康养转型升级。

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强化山、水、林、田等生态资源保护,大力推动绿色农产品、中药材等绿色产品向长三角输出。借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经验,加快构建阊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打造阊江生态经济示范区。

2.2高效能推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深化与黟县、石台、休宁、浮梁、婺源等地旅游发展协调机制,加强境内景区与长三角、赣北区域景区战略合作,建立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积极参与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和徽文化保护利用,协同推进市场营销,联合打造旅游品牌。

构建现代立体交通体系:科学选址通用航空机场。谋划六安景城际和黄山(祁门)至九江铁路,依托杭昌高铁祁门(南)站站前区,建设服务高铁出行的旅游集散系统。畅通对外高等级公路通道,完善县域旅游公路系统,打造“环形+放射形”的旅游风景道布局体系。

3.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3.1 严守三条控制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按照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的原则,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全县划定耕地保护目标84.40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75.70平方公里。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求,将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极重要区、生态极敏感区统筹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721.30平方公里。

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与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相协调,防止城镇规模盲目扩张和建设用地无序蔓延,推动城镇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全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12.96平方公里。

3.2 系统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 一核三区、 一屏多廊”。

一核:祁门县城。

三区:县城统筹协调区、环牯牛降森林康养集聚区、环倒湖茶旅融合示范区。

一屏:依托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构成的生态屏障。

多廊:四条生态水廊道、五条生态交通廊道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3.3 划定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农田保护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

4.农业农村布局

4.1 构建“四位一体”农业空间格局

祁门林多、田少、茶优。以发展现代化农业为主抓手,以茶产业为核心,突出特色产业优势,构建“四位一体”农业空间格局。

农业空间格局

4.2推动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

培优做强特色农业: 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县域形成以祁门红茶产业带动的特色农业,奠定“祁红+”产业链条的坚实基础。

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建设以安凌镇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带,以金字牌镇为重点的观光农业带,结合各乡镇资源禀赋条件和传统种植习惯,实现种植品种多样化。

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力促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落实节水、节肥、节药“三节”技术。开展”农信、农机、农艺”融合试点。推行“互联网+农业”应用。

4.3做大祁红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坚定不移地把祁红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持续推进“2111”“五大提升” ,积极构建祁红全产业链,全面打响祁红品牌

4.4 引导村庄分类和布局优化

完善村庄分类布局,优化乡村用地布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乡村振兴用地。

18个乡镇;111个行政村。

行政村:城郊融合类16个、集聚提升类56个、特色保护类36个和其他类3个

自然村:提升型216个、稳定型605个、收缩型53个、撤并型20个

5.生态空间格局

5.1 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构建“一核心、四分区、五节点、多廊道”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山脉为基,林田为底,蓝绿廊道为脉,自然保护地为节点。

生态空间保护格局

5.2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

逐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国家公园:积极稳步推进黄山 (牯牛降)国家公园创建。

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4处。

自然公园:增强安徽石台秋浦河源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燕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

5.3 深入开展生态修复

结合牯牛降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阊江流域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区两大生态修复分区,因地制宜地实施7大任务,整体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皖南山区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修复;阊江生态廊道保护与修复;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城镇生态品质提升;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与修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支撑体系建设。

生态修复

6.城镇空间

6.1 构建“112”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

构建“一核一区两带”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核”即祁门中心城区(县城)。

“一区”即县城统筹协调区,包括中心城区(县城)、金字牌镇、柏溪乡、塔坊镇和小路口镇,主要加强中心城区(县城)引领作用,提升经济带动和综合服务能效,进而带动周边乡镇协调发展。

“两带”即以历口镇为核心,由历口镇、闪里镇、新安镇、安凌镇、箬坑乡、渚口乡、古溪乡和大坦乡组成的西部森林康养城镇带;以平里镇为核心,由平里镇、溶口乡、芦溪乡和祁红乡组成的南部茶旅融合城镇带。

城镇空间格局

6.2 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城镇空间

2035年县域常住人口17.2万人,城镇化率71%,城镇人口12.2万人。在统筹全域城乡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构建“1个县城—4个重点镇—5个—般镇—8个乡集镇”的等级规模体系。

城镇等级规模体系

6.3 塑造全域魅力空间

构建祁门县“一核三片三廊多节点”的魅力空间体系。

一核:祁门中心城区(县城)。

三片:依托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结合传统村落,形成西部魅力片区;依托省级燕山森林公园、金字牌特色产业及传统村落,形成东部魅力片区;依托省级查湾自然保护区、倒湖十八湾茶乡风情旅游带、芦溪安茶产业区、平里祁红茶文化区等形成南部魅力片区。

三廊:依托倒湖十八湾景观带,形成西南部水路风情魅力廊道;依托大洪岭古道、榉根岭古道,结合“黄山168”国际越野探险项目,形成北部户外运动旅游魅力廊道;依托黄浮高速与G237,形成中部交通魅力廊道。

多节点:依托区域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产业项目等形成国土魅力节点。

魅力空间体系

6.4 完善公平共享的城乡生活圈

规划形成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加强社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与覆盖度。依据《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完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公用、交通场站、社区服务等基本配套设施。


生活圈布局

7.文旅格局

7.1 加强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利用

全域全覆盖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以申报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龙头,坑口、历溪村等3个历史文化名村,东街、西街2片历史文化街区,奇岭村、大北村、渚口村等47个国家、省级传统村落为核心,44处历史建筑55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28处不可移动文物3处工业遗产为节点,2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补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7.2 提升城乡特色风貌

突显祁门“山环水抱、林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营造祁门县城依山傍水的特色风貌。因地制宜,建设祁门文明村容乡貌,彰显祁门独特地理风貌。

8.支撑体系

8.1 建设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

铁路:已建成——皖赣铁路和祁门县站。即将建成——杭昌高铁和祁门(南)站。规划新建——六安景铁路和黄山(祁门)至九江铁路。推动建设:西射线和T7线。

通用机场:建设祁门A2级通用机场

高速公路:形成由东西向的黄浮高速、南北向的德上高速、黄祁高速组成的“十字”高速公路网。

公路:形成以国道为道路主要骨架,县道、乡道为辅的分级公路体系,完善县域公路交通网络,重点解决对外交通联系以及与县域内主要城镇的联系,形成“一横四纵二环线”的公路主骨架格局。

综合交通网络

8.2 构建绿色智慧的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供水工程建设。加强城乡供水水源地保护、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提高供水安全性,建立安全、可靠、服务高效的区域城乡供水系统。规划集中供水工程42处,县域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

推进污水工程建设。扩建城区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分区完善排水设施。

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保障有力的供电系统。规划建设变电站25座,其中:220KV变电站2座,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11座,小水电供区(35KV)变电站9座。

建设安全可靠燃气系统。建设休宁—黟县—祁门天然支线,合理布局县域内燃气管线与配套设施。

建设智能安全的通信系统。近期完善县域通信网络的支撑主干网,远期向全域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建设智能化、综合化、个人化、移动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

建设先进专业的环卫系统。实施分类收集,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积极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城乡环卫设施。

基础设施体系

9.中心城区发展格局

9.1 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

中心强化,适度拓展,组团发展,优化老城区,提质新城区,拓展开发区。

“ 一环、三区、四带、五组团”。

一环:G237城区段-北环线形成的城市外环。

三区:文旅休闲老城区、山水宜居新城区、产城融合开发区

四带:阊江城市滨水景观带、金东河沿线景观带、陈坦河休闲旅游景观带、榨坞河城市滨水景观带。

五组团:新区综合服务组团、城南居住科教组团、城北生活配套组团、祁红古城、东部产业集聚组团。

中心城区发展格局

9.2 构筑山水相融的蓝绿空间

“ 一心两轴四带七节点”

完善城区蓝绿空间结构:充分利用城区周边祁山、茶山、宋家山、阊江、金东河等自然景观要素,加强生态绿化建设,为城区创造生态化的外部环境。

推进实施绿道体系:沿阊江、金东河两岸设置适宜骑行、步行的城市慢行道和生态小径,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充分发挥生态景观价值。

一心:祁山森林公园

两轴:G237、黄浮高速景观绿轴。

四带:沿阊江、陈坦河、榨坞河和金东河建设滨水绿带。

七节点:规划七处绿心,形成“城中有山,山中有景,山景映城”的空间绿化结构

中心城区蓝绿空间

风水鱼养几条最吉利最旺财

火玫瑰蜘蛛如何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