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百年沉寂后的重生:大清国宝松花砚的历史与现状

04-06

百年沉寂后的重生:大清国宝松花砚的历史与现状

松花砚,松花石雕琢之砚。

用松花石制砚始于明末而盛于清,松花砚温润如玉,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能使松烟浮艳,毫款增辉,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王喜爱,是清代皇室的御用珍品。因当时制作生产严格限量,所以传世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清代松花砚80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存160余件,故存世的仅240余件。

松花石产地长白山区乃清王朝“龙兴之地”,曾被长期封禁,松花砚失传长达近两个世纪。直到1979年秋,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发现2个古砚材场,松花砚才重放异彩。

日前,记者来到“中国松花砚之乡”通化市,走访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石雕刻技艺”传承人刘祖林,探寻了解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砚的前世今生。

专家简介:刘祖林,男,1951年出生,吉林省通化人。现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高级顾问,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通化市松花石砚协会会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松花石雕刻技艺”传承人,被誉为“中国当代雕刻松花砚第一人”。

多年来,他所创作雕刻的松花砚作品分别在国家和省、市举办的展评会、博览会上荣获多项金奖和银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先后出版《松花石砚》《中国松花砚》等。

参考资料:《长白山文化书库文化吉林通化市卷》《松花石砚》《中国松花砚》

清宫三朝御用砚

“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这是清朝康熙皇帝在松花石双风砚背面作的御铭。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清初孔尚任在《享金簿》中记载,松花石产于关东苦寒之地,当地人原本多用作磨刀石,外人知之者甚少。康熙帝慧眼识宝,用以雕制清宫御砚,并撰写了《松花石制砚说》:“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累累,质坚而温,色绿而莹,纹理知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联见之以为良材也。”松花石质地刚柔相济,所制之砚“滑不拒墨、涩不滞笔、久磨不减其锋、贮墨不涸”,且“扣之如铜”,铿锵成韵,清脆悦耳。

松花石砚与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等一同被誉为中国十大名砚。到了清代,松花石砚“品埒端歙”成为大清鼎盛时期帝王的最爱,独领风骚,可谓“砚中官窑”。其他名砚皆以木盒套砚,唯有松花石砚独树一帜,多用松花石、叶蜡石、软玉等雕盒套砚,备受清皇室青睐。

清宫制松花石砚盛于康、雍、乾三朝。康熙帝将松花石拔擢作御砚,还常常赏赐给大臣。康熙三十年,内务府造办处在武英殿专设松花石砚作坊和开采松花石的专司衙门,并给松花砚御题砚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除了御用外,松花砚还作为奖品,奖赏重臣、激励皇子上进。尤其是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一次性赏赐翰林院官67人每人一方绿色松花石砚。

雍正即位后,征调3名琢砚高手入宫,专门从事松花御砚的制作,使得松花砚成为内务府的大宗御品。现在存世的清松花石砚中,多数带有“以静为用,是以永年”的铭文,正为雍正年间雕制,铭文乃雍正帝的手笔。

乾隆将松花砚作为“天赐圣物”,将其祖父、父亲以及自己钟爱的6方松花砚载入《西清砚谱》之首。这时期的宫廷内,松花砚的制作达到空前规模,并合并砚作,查封库内材料,没有旨谕不得动用。乾隆认为,松花砚完全可和端砚媲美,称赞道“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风流儒雅的乾隆帝对松花石砚爱不释手,三下江南携带了20件宝物,松花葫芦砚便是其中之一。

在《格致镜原》一书也有对松花砚赞美之词:“昔人所称砚之神妙无不兼备,询足超轶千古。”

清宫御制松花石砚以其稀有、高贵、精工细刻而备受珍宠,它传达了一个王朝最鼎盛时期的气息。然而到了清朝中期,随着国势逐渐衰微,嘉庆以后几乎不再以松花石制砚。又因为松花石产地乃清王朝“龙兴之地”,被长期封禁,故存世的清代松花砚多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馆藏,民间收藏极为稀少。

沉寂百年获新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松花石一直在封禁中沉睡,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其详细的来龙去脉,许多人寻遍白山松水,也找不到松花石的原采集地。

1977年,吉林省外贸公司经理刘彦德、工艺品科科长杜方然给通化市工艺美术厂传来一条重要信息:“在广交会上,从经营砚台的日本精华堂老板口中得知,长白山‘伪满洲国’的东边道有种石材可以制砚,据说还是清代的御用砚。”厂领导闻讯后立即分头到省、市及周边市县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终于在《吉林通志》中査出了一条线索:“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随后他们又在《满洲源流考》中查到:“混同江产松花玉,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厂长张有发凝望着滚滚的浑江,不禁心头一动:“混同江很可能就是浑江,砥石山很可能就在浑江岸边。”于是,他抽出得力人员开始寻找松花石。

最初厂里组织全体职工沿浑江两岸采取拉网式寻找,后转为小分队式纵深寻找。寻矿小组以张有发为首,成员有生产科科长王同巨和销售科科长张云福。自1978年春开始,他们就沿浑江岸边不间断地寻找,踏遍了沟坡。1979年深秋,张有发和张云福寻至梅集(梅河口至集安)铁道线二道江长胜村道口时,发现前面山砬下有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在山洞口焚香跪拜,祈福求安。老人说:“这是仙人洞,洞里滴下的水是神水,能治百病,百姓都到这里来讨药。”他俩靠近洞口,不由得一阵惊喜,原来洞口两侧的岩石紫绿相间,奇美俏丽,层层叠叠,直延伸到石砬壁上端。取下一块一括量,要比平常的石头沉,质地细腻温润,纹如刷丝,二人立刻挑选了两块带回厂里研究。

次年早春,二人又开始外出踏查。在通化县境内的大安乡寻访时,一位老牛倌告诉他们:“那边有个别鸪洞,石头全是绿色的。”果然,洞里石头通体碧绿,温润如玉,呈现出条条水波状的纹理。他们发现“别鸪洞”的石块与“仙人洞”的石块有所不同,前者色泽浅绿或深绿,质地纯正,温润如玉,断面呈刷丝纹理;后者也细腻温润,纹如刷丝,但不是单色泽,而是紫绿相间。这两个山洞发现的石头会不会就是用来制作历史名砚的松花石呢?

张有发经人介绍,带着两块石头连夜奔往北京文物局,找到全国最权威的文物鉴定家付大卣先生。付老先生确认此石就是“松花石”,并表示:“这个重要发现为中国砚文化继承发展打开了一扇门。”根据付老的建议,张有发从故宫博物院要来一块清代松花石残片,请省地质局专家进行了比较分析、化验,验证结果为:通化市工艺美术厂找到的砚石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松花石完全一致。

1980年5月25日,“通化市工艺美术松花石鉴赏会”在北京举行,赵朴初、启功、舒同、冯其庸、吴作人、李苦禅、魏传统、蒋兆和、张伯驹、段云、张仃、肖琼、付大卣、周而复、肖淑芳、陈叔亮、刘继卣、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溥松窗、王遐举、老舍夫人胡絜青等80多位金石鉴赏家、书画名家和作家学者以及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亲临现场。

刘祖林告诉记者,当时陈列桌案上的松花砚展品让与会者赞叹不已。这些多彩多姿的松花砚,有深绿、浅绿带刷丝纹理的;有深褐、浅褐近似绛紫的;也有黄色、驼色和紫绿色中泛着白晕的,似微风吹浮水面、如云雾缭绕山川。参展砚石形态各异,既有仿古规矩型,又有自然随意型。所表现的题材广泛,根据不同色彩和不同造型,分别浮雕着巨龙吐水、龙凤呈祥、花鸟梅竹、人物山水等作品。

鉴赏会上,专家学者们还就松花石砚的发墨、贮水、色泽、敲击声等与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松花石砚一一比较,结果完全相同。老艺术家们感怀国宝重见天日,激情澎湃,情不自禁地题词赋诗,纷纷留下珍贵的墨宝。

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在京举办松花石砚鉴赏会的消息经《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让世人了解到,松花石砚这一曾消失近两个世纪的国宝重新绽放了。

新兴的文化产业

1980年秋,吉林省外贸公司工艺品科杜方然科长(最先传递关于松花石砚信息的人)带领张有发厂长携200多方松花石砚样品参加广州秋季出口商品交易会。所带去的产品一亮相,立即吸引了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的客商。香港大象行抢先包揽了所有样品,日本三越百货和精华堂当年订货600多方,而日本东京丸株式会社更是签订了15年的包销合同。

1984年邓小平80岁生日时,通化市工艺美木厂设计雕制的“游龙戏珠砚”,由国家民委赠送给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1987年胡耀邦总书记出访日本时,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创作的“双龙起舞砚”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日本天皇。

1992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80岁生日时,吉林省政府赠以通化市工艺美术厂雕刻的松花石“寿鹤砚”,同时将该厂雕刻的“五子观鱼砚”赠送其子金正日。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吉林省政府代表全省2700多万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赠送的礼品就是通化市工艺美术厂设计雕制的重逾2吨的巨型松花石砚——松花紫荆情系根砚。

冰雪融化,百草萌生,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松花砚带来了盎然生机。在通化,几家松花砚夫妻作坊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松花砚这种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家乡艺术特色的产品更是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有了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刘祖林介绍说,通化制砚人以御砚老坑原产地松花石砚传人的主人翁责任感,秉承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又创作出了仿宫廷规矩砚、巧用石材随形砚和旅游文化纪念砚等,使松花砚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

2007年,松花砚雕刻技艺列入吉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祖林被授予传承人称号。

2010年,通化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文房四宝协会命名为“中国松花砚之乡”。

2010年12月22日至23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国土资源厅主办,通化市委、市政府承办的“吉林省首届松花石产业发展研讨会”在通化市召开。省直有关部门领导,全省九个市(州)的宣传部长,省政府公布的“松花石和松花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有关的县(市、区)政府主管领导以及国内部分石、砚专家共计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松花石产品的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松花石产业的品牌塑造、松花石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松花砚雕刻工艺传承与创新、松花石产品的市场营销、松花石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以及产品“走出去”战略模式、松花石产品与旅游市场的融合发展、松花石产业人才的培养以及行业协会在发展松花石产业中的作用等课题分别进行了研讨和学术交流。会议期间,举行了通化关东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授牌仪式、通化市工艺美术厂——“吉林省松花石砚设计和雕刻人才培训基地”揭牌仪式,还举办了松花石(砚)鉴赏知识讲座。

这次松花石产业发展研讨会,对塑造松花石产品形象,做大做强松花石产业,打造吉林省文化产业品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引导松花石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广阔的天地健康有序发展。

2011年2月21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松花砚”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1年6月26日至7月9日,中国·通化松花砚(石)文化节在通化举办。中国地质委员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观赏石协会等国家级协会领导及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的26位专家及100多位代表,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等4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参与全程报道。

文化节期间,松花石产品设计和雕刻技艺大赛上,共有127户企业和业户向大赛组委会提交了290件作品参赛。大赛共有93人获奖,其中金奖11名。松花石产品展示销售交易会上,共设立211个展位,参展产品包括观赏石、根雕、字画、玉器、瓷器、古董、剪纸等38个类别,产品种类达5000余种,参展数量约50万件。实现直接交易额约5000万元,其中松花石交易额达3000多万元,接待参观消费者约10万人次。

与此同时,通化市还先后举办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松花砚(石)产业论坛”“中国·通化松花石产品展示展销交易会”“长篇小说《大清国宝松花砚》首发式”“吉林省松花砚设计、雕刻人才基地挂牌仪式”等12项庆祝活动,由此提升了通化以及松花石、松花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自1979年发现松花砚石材,40多年来,集体、个体的松花砚作坊和企业竞相发展,从事松花砚雕刻生产、经营及相关人员达数万人,松花砚成为通化市和白山市独具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

经过几代松花制砚人坚持不解的努力,松花砚雕刻技艺得到不断传承,出现了以张国江、刘祖林为代表的国家级制砚大师,兴起几百家大小生产厂家和一批知名企业,产品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地。

长江后浪推前浪,松花砚设计与雕刻的队伍中新人新作亦不断涌现,他们或遵循古制在宫廷御砚上精雕细琢,或在传承过程中标新立异、引领时尚。一大批热衷于松花砚事业的艺术人才尽展才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丰富和满足人们对松花砚文化的精神享受而不懈努力奋斗。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毕玮琳 李铭

编辑:于悦

蒙顶甘露产地在哪里

英国可卡犬能长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