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部分的内容来自于《浉河区茶叶志》,我们信阳毛尖也是茶,科学依据是茶叶起源我们的云贵川,现在看看我们毛尖传入史。
信阳境内种茶至今2000多年历史。原种由中国西南巴、蜀之地引入,在信阳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茶树经过漫长的演化和繁衍,形成自身特有的生态性和品质。
那时候没有具体记载,茶的传入有很多传说,茶的传入有“因贡茶而传入”因民间交往而传人”因战争而传入”之说。信阳茶由巴蜀茶经汉水流入信阳的论断,经过考证和被大量科学家发现证实。
信阳茶学者认为,随着历史的发展,贡茶的出现,茶成为商品进入贸易领域以及战国末期频繁战争是巴蜀茶传入信阳的主要动力。陈椽《茶业通史》记载:
西周初年,云南茶树传人四川,后往北迁移至陕西,以秦岭山脉为屏障,抵御寒流,故陕南气候温和,茶树在此生根。
因气候条件限制,茶树不能再向北推进,只能沿汉水传人东周政治中心的河南。茶树又在气候温和的河南南部大别山生根。
但也有信阳茶学者认为,信阳茶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茶产地之一,并非从川陕移人。
茶的演变
初时制茶以治病为主旨,取叶生煮羹饮,后渐为佐膳饮料。
唐代制饼茶,时称“大模茶”。宋、元时代改进为散茶,明时分制粗茶、细茶,清时始制“毛尖”。20世纪50年代,逐步改进、提高制茶技术,被国家商业部评为“十大名茶”。
按采制时间分有春茶(头茶)、夏茶(即二茶)、秋茶(即白露茶、秋老白);按质量高低分有特级毛尖、级内茶(1级~5级,每级分1等~5等)、级外茶。
雨前毛尖,称雨前茶,属于春茶,此茶“谷雨”前采摘,量少质优,价格高出夏茶3倍以上(原来在我父母那时候就是谷雨采茶,现在的话明前采叫明前茶)。
信阳茶的三个历史:
1.团茶
为便于保存,将茶叶捣碎成饼、片状,称团茶”“片茶”。因是生叶直接做成,青草气味重,为去其青草味,唐时改为蒸青制饼。虽去青草味,但在加工中春捣,茶汁多附于表面,冲泡时易溶于水,苦涩味较重。
到北宋初期,将鲜叶先于水中浸泡后蒸,蒸后用冷水冲洗,以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再放瓦盘内兑水细研,然后做成饼焙干,亦称蒸青团茶。此法做茶,涩味虽去,但茶之真味流失,茶味低淡,此制法沿用不久即淘汰。
2.散茶
北宋时期改良蒸青团茶做法。蒸青后不再用水冲洗茶叶,不榨、不拍、不捣碎,直接烘干成散片茶叶。茶叶香气、滋味较为纯正。
元代,据鲜叶老嫩程度不同,分别制作散茶。比较粗老之叶称“粗茶”,幼嫩茶芽称“细茶”,制作方法仍与蒸青茶相同。茶叶香、味未能发挥,后被淘汰改为炒青。
3.毛尖茶
清代,“信阳毛尖”茶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民国15年,车云山茶场对炒制毛尖茶工艺改进提高,制作方法基本定型,此后不断提高、完善。
信阳毛尖茶属于不发酵茶类。茶叶呈条状,条索紧秀,细、圆、光、直,显锋苗。干茶色泽翠绿或绿润,白毫显露。冲泡后,汤色翠绿,香气清高,属清香型。有毫香、鲜嫩香、熟板栗香之分。滋味具有浓烈型、浓醇型两种特征。叶底属 朵型,芽叶完整、嫩绿。
1985 年3月,经信阳地区经委组织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讨论、审定、修改,信阳地区标准化办公室批准由信阳县农业局农艺师黄执 优起草制定信阳毛尖特级、一级 地方标准文本,并付诸实施。
“信阳毛尖”茶成品茶叶分特级、1级~5级和级外。特级毛尖:外形细、圆、匀、直,锋苗显露,色泽翠绿,白毫遍布;内质汤色嫩绿、鲜艳,香气鲜嫩;滋味鲜爽,叶底嫩绿鲜亮,细嫩匀齐。一级:外形细、圆、光、直、匀称,有锋苗,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翠绿,鲜亮,香气清香高长,略有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