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广昌“摩岩天书”试读:揭秘盘瓠“石古”的文化象征

03-16

广昌“摩岩天书”试读:揭秘盘瓠“石古”的文化象征

广昌有民谣:“古源有座万灵山,石刻天书识字难。有人能解其中义,金山银山任君担。”

在广昌赤水(白水)镇“古源村”万灵山,1988年,当地文博部门发现了轰动一时的摩岩石刻“天书”,专家们解释很多,但一直没有人能够找到公认的证据。

一、赤水万灵山,发现“摩岩天书”

1988年,赤水镇广播站的报道员李清恕来此收集民间故事。他在此获悉了该村世代流传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相传很多年以前,万灵山山奇林美,山上埋藏着一个巨大的宝库。为守护这些宝藏,一只金鸡经常在山坡上出现,光芒四射。在一块巨大的石坡上,写满了世人不能识别的打开宝库的咒诀,传说如有人能识别开宝咒诀,便可拿到金钥匙,得到九缸十八坛的宝藏和一根金扁担。于是为了夺取宝藏,村里的一个财主不惜重金,买来了天下所有能破译符咒的书籍,并雇来一群秀才对典辨符。就在差最后一个咒诀快要辨认出来时,突然晴空起雷,狂风大作,紧跟着一道闪电当即劈死了正手舞足蹈、乐不可支的财主,自然财主费尽心机买来的典籍也被烧得精光。而原来完整的巨大的石坡也被劈得七零八碎,滚得漫山遍野到处都是,并且所有的咒诀也被加了一笔。从此以后,这个开宝咒诀也就无人解开,成为千古之谜。[注1]

李清恕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他来到了万灵山,发现在斜山坡上,密布着许多灰黑坚硬的石块,上面阴刻有大量的横、竖、撇、捺、勾、折、圈、点等神秘符号。

杨国文摄

发现“摩岩天书”的消息很快引起了文博单位的重视。姚澄清(原广昌县博物馆馆长)在退休干部曾恒毅、姚仁杰指引下,再上山考察,并上报江西省文化厅。姚澄清后来将这些发现写进了《广昌县文物考古大事记》和《广昌县文物分布图册》。

1992年12月,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邹仰东,国家级古文物专家、原任江西省博物馆馆长彭适凡,研究古文字专家彭明翰等登上了万灵山考察。最后,他们一致认为,万灵山摩崖石刻是古文字符号,系人工雕刻所为。尤以面积之广、符号之古拙,可谓世界之奇,是一部神秘的石刻“天书”。

专家的意见汇总有三:

1、确定是人工雕刻而为,不是天然崩裂。

2、既不是岩画,也不是一般象形文字,极有可能是一种现在尚不能识别的古代民族的文字符号。

3、也可能和古代先民祭祀有关,如道教的避雷符咒。同时,据史料记载,古源村曹氏(全村以“曹”姓为主姓)世代做道士,道风甚浓,道法高明,相传能通鬼神。

姚澄清老师倾向天书与“古代先民祭祀”有关。他认为:

1、云母石在月色照耀下发光,古人视为神奇,祭祀刻划为纪。万灵山上有发光现象,是因为万灵山为云母质土层,其中的云母石在光线折射下,银光闪烁,发出耀眼的光芒。尤其是有月光的晚上,效果明显。古人对这种神奇的天文现象。不能对此作出解释,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便寄希望于这座神奇的“灵山”,祈望获得神灵的护佑,并在石头上刻凿符号以记录。

2、“摩岩天书”中有一组符号,有象形“鸟”和像一棵树的,不一而足,可能是古代某种信仰。

3、古源村早时可能叫古文村,因当地方言“源”与“文”谐音。

姚澄清老师是广昌文博泰斗,广昌县的许多古迹的发现和保护多经其手。他敏感地指出可能和当地云母石有关,可能涉及到古代某种信仰。前辈辛苦地工作,为我们指引了一个研究方向。它可能是源自已经文化断层的某种信仰,那么会是什么呢?

二、“摩岩天书”,盘瓠“石古”文化的祭祀符号

我认为,赤水镇古源村万灵山的“摩岩天书”当为“盘瓠石古”信仰的一部分。“云母石”“万灵山”“古源”正是其文化残留。

我在分析“广昌”县得名时,发现“广昌”字义本身就有“祭祀赞颂”之意,并提到过“云母石”,古代人认为“石生水”。广昌可能曾被某一文化视为圣地。

按这一思路,我发现“抚河源”广昌与建宁为界,有畲族文化痕迹。我们来找证据。

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山区。传说其始祖“盘瓠”葬在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有盘王图腾及盘、蓝、雷、钟四大姓。盘瓠神话不仅在《风俗通义》、《搜神记》、《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诸多古籍中有完整的记载,而且至今在中国南方广泛流传,且作为始祖或重要的图腾崇拜。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广南东路·梅州》载:“菱禾,不知种之所自出,自植于旱山,不假耒耜,不事灌溉,逮秋自熟,粒立粗粝,间有糯,亦可酿,但风味差不醇。此本“山客畲”所种,今居民往往取其种而莳之。”种植菱禾是“山客畲”的特征。按这一线索,南丰别称“嘉禾”和广昌赤水“大禾”一带有着某种文化联系。

在赤水镇,沿着中寺港上行,距离大禾不远处的“中寺”水口还保存有一座“江东殿”。

杨国文摄

这座“江东殿”,笔者认为就是江西一带所特有的石固神信仰标志——江东神。

宋濂有《赣州圣济庙灵迹碑》(江东庙记):“圣济庙者,初兴於赣,渐流布於四方,所在郡县多有之。神盖姓石氏,名固,赣人也。生于秦代,既殁,能发祥焉。汉高帝六年,遣懿侯灌婴略定江南,至赣。赣时属豫章郡,与南粤接壤。尉陀寇边,婴将兵击之,神降于绝顶峰告以克捷之期。已而有功,馆神于崇福里,人称为石固王庙。……宋嘉佑八年,赵扑报政而归,通沟焉。亟缴灵于庙,水清涨者八尺,清涨俗谓无雨,而水自盈也……”

南开大学吴杰华博士认为:当今学者普遍认为石固其实就是“石头”,因为客家语中“石固”和“石头”是相通的,故而石固神信仰的源头乃是原始对石头的崇拜,后来在历史的变迁中才人格化。这种说法颇有说服力。另外,石固神当源自于赣州。邹春生先生在文章中就认为石固神源自于赣州,是赣州地区的本土神,后来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展。如江西上清古镇本就没有石固神信仰,因为百姓认为石固神灵验,想报答神的恩惠,于是“遣人以香币迎致其神祀于上清”[注2]

张翔老师在《客家原乡石古信仰习俗的原型分析》[注3]一文中,结合心理学的知识,认为石固信仰的原型是中华初民心灵中的“大母神”。

陈宏文在《梅州客家人》中认为,石固是古人对性器的崇拜。石固的固,也作“古”,和“牛牯”,“狗牯”,“豬牯”的牯,表示公性生殖器。广昌一带,方言“狗牯”也可以指花心的男人。“古”有些地名雅化为“鼓”,“石古坪”成“石鼓坪”。从抚河源血木岭朝东北望去,先后有芙蓉山、堵谷峰、茱萸隘、打鼓寨、船顶隘、盘湖隘,诸峰成脊蜿蜒而上。如果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至少“芙蓉,打鼓寨,盘湖隘”命名,都有生殖崇拜思想。

抚河源“龙井”上方有一“母石”。附近还有地名“石马岽”;岽dòng,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岽罗”、“岽王”等称呼。指山脊、山林或丛莽。这“石马岽”仍有“岽罗王”信息残留。

清·同治《广昌县志》绘

母石,可以从二个方向去解释,一为启母石。二为云母石。

启母石:夏启母所化之石。古代神话传说 夏禹 妻 “涂山氏”生“启”而化为石。《汉书·武帝纪》:“朕用事 华山 ,至於中岳,获駮麃,见 夏后启 母石。” 颜师古 注:“ 应劭曰:‘ 启 生而母化为石。’ 启 , 夏禹 子也。其母 涂山氏 女也。禹 治鸿水,通 轘辕山 ,化为熊,谓 涂山氏 曰:‘欲餉,闻鼓声乃来。’ 禹 跳石,误中鼓。涂山氏 往,见 禹 方作熊,惭而去,至 嵩高山 下化为石,方生 启 。禹 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 启 生。事见《淮南子》。”按,今本《淮南子·人间训》仅言“禹 生于石”。高诱 注:“ 禹 母 修己 ,感而生 禹 ,拆胸而出。”

传说大禹为了打通轩辕关,化为黑熊疏导。临走前和怀孕的妻子涂山氏约定“以鼓声为记”送饭。谁知大禹在工作时不注意,跳石击鼓,妻子应约送饭发现丈夫竟然是只熊!羞愧之余,跑到嵩高山下化为石。大禹追至,痛哭“还我孩子来!”石头蹦出一个小孩来,便是“启”。据《竹书纪年》,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所以“启母石”,又称“夏后启母石”[注4]

云母石:《太平御覽卷》“南子曰雲母來水雲母石可致水”。王建平《典术》曰:云母有五名:其色青黑五色乱文者名曰云母;白百微青名曰云英;如水露,黄白名曰云沙;青赤杂者名曰云珠;黄白而赤重厚名阳起石,云母根也。其中黑文班如钱,名云胆,伤人,不可服。第一磷石,第二云母,第三云珠,第四云英,第五云光。服磷石寿五千年,服云母寿三百年,服云英千年,服云光与天地同保。


我们认真剖析,不难发现,这“云母来水”与宋濂所提的“石清涨”,思想一致,有共同的文化内核。

我再举一例。

在庐山,南康府天下第一泉“谷帘泉”侧有“云液泉”,“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山多云母石,泉甘且清,盖云母滋溢所致,故名。”[注5]

唐代吴筠《宗玄先生文集》诗别集有《庐山云液皋赋并序》吴筠认为泉水仍“云母滋液所致”,提出“坤元孕气,潜畅成泉,冠五行之首,为万物之先”的观点,这也就是用阴阳思想去解释“石生水”的自然现象。

所以,抚河源\盱源的“母石”,和庐山的“云母石”,这河流的源头与河尾的文化思想是一致的。

同冶《广昌县志》地图在“天井”侧有“桂湖”,这又让我联想到上文提到大禾村侧的地名“彭湖”,它是否也与“石母”“石古”是属同一文化?甚至是“盘瓠”的音转?

我们曾经讨论过它可能是和“彭泽”相对应。如八大山人号“彭祖”,我们也深入讨论过,也有男性生殖崇拜的元素在内。

再以“云母山”为例。

“云母山”,一说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南。《寰宇记》卷128钟离县:云母山“一名濠上山。在州东南三十里。按《神仙传》云:云母,彭祖服食之时,人共传采于此山。今或有道者采取而已”。凤阳认为是朱元璋的故乡,八大山人自然关注。《大清一统志》卷八十七“彭祖祠,在鳯陽縣雲母山,相傳彭祖閉氣修鍊,服雲母石。後人於此立祠。宋蘇軾詩,‘空餐雲母連山盡,不見蟠桃著子時’”。

“云母山”,另一说在今广东增城县东北。《寰宇记》卷157广州南海县:云母山“在增城县东七十里。山出云母。《续南越志》云:唐天后朝,增城县有何氏女服云母粉,得道于罗浮山。因所出名之”。《清一统志·广州府》:云母山“即罗浮之支垅也”。

这样,神话中启母石的“鼓声”和云母山的“彭泽”“罗浮”,便统一起来了。都有食云母的阴阳孕育思想。

我们通过提取这种残破的地名,还原其文化本义,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江西民间说“庐山是阴山”,却道不出来文化由,也许,就是由“盘瓠”或“彭泽”而来,云母生水本就有母性崇拜的思想在。根据王象之和方勺等宋朝人的记载, 由于当时人们观念中“石固神”可致“水清涨”。《舆地纪胜》载:“神之灵异如水清涨之类是也。”所谓“清涨”,即无雨而河水自盈也。石头何以生水?《庐山记》:“天将雨则有白云,或冠峰岩,或亘中岭,谓之山带,不出三日必雨。”然不独庐山为然,大凡山极高而有洞穴者,皆能吐云作雨。古代神话,把“石生水”高山洞穴吐云作雨的自然现象艺术加工,传说为巫山神女兴云降雨。“云雨”便也成了男欢女爱交合代称。在庐山,南康府天下第一泉“谷帘泉”侧有“云液泉”,“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山多云母石,泉甘且清,盖云母滋溢所致,故名。”

三、赤水古源,水源与生命之源的文化重叠

广昌县政府网县情介绍。广昌县地下矿藏有:钽铌、莹古、云母、高岭土、硅藻土、钨、金银矿等。锂辉石储量全国第一,硅藻土是全国四大矿藏之一;高岭土蕴藏量有480万吨。这真是古人不欺人呀。广昌确实有云母矿。

罗伦,在广昌,留有一首《静栖岩歌并序》诗:“饥餐紫芝,渴饮玉乳。春阳融融液肝腑,天葩烨烨奇芬吐。日煉五色石,万杵玄霜苦。借问沵何为,欲把青天补”。这是描写静栖岩中的“石钟乳泉”,这便是典型的“石生水”,也和“抚蓬壶”,“挟天姥”呼应。

所以,我认为广昌赤水镇万灵山古源村这里的“摩岩天书”,可以纳入“抚河源"文化研究中。古人之所以会选择这祭祀,就是因为云母石。这里也正是河源“白水”的尾端。水源与生命之源,在此重叠。

“云母”又名云华,云英,云液,云沙,磷石。按《抱朴子仙药篇》云母是可飞行长生:“神农四经曰,上药令人身安命延,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毛羽,行厨立至。又曰,五芝及饵丹砂、玉札、曾青、雄黄、雌黄、云母、太乙禹馀粮,各可单服之,皆令人飞行长生。”“云母有五种……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宜以季夏服之。皛皛纯白名磷石,可以四时长服之也。”

嫦娥和何仙姑成仙所吃仙药就有“云母粉”。

杨国文老师说,万灵峰是云母石,发银光。发光是云母矿的特征,《洛陽宫殿記》曰:“宫中林啇等,观皆云母,置窗里日照之炜炜有光。”杨国文老师还说万灵峰不远的“佛乳岩”却很奇怪,紫色土裏出铜绿钟乳石。这些自然景观都和盘瓠传说“狗头人身”,“其毛五彩”的文化符号是一致的。

明代广昌魏应桂有诗。

(宿佛乳岩一)

兵过难求恕,兹焉尚郁林;

佛容全古淡,岩窍自虚深。

托钵堪常住,肩舆得偶临;

劳劳生事苦,畏影且图阴。

(宿佛乳岩二)

何夜无山月,谁人到草庵?

交簷霜雪下,布地藻频函;

敲磬清声越,尝茶苦味甘;

所须方一枕,不觉又长谈。

杨国文摄

“五彩石”最早可上溯到女娲补天的传说。

传统五行文化中有“金土水火土”的五大元素。中医理论“五畜”、“五味”、“五脏”的框架中,是相对应的联系。《素问·五味》:“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其实是“天人合一”的朴素思想。

五代临川饶洞天在乐安华盖山上挖到一部《天心经正法》,但他不认识。跑来南丰找到了高人谭紫霄,“礼拜师之,顿悟玄理”,然后创造了“五雷法”,成了"天心派”创始人。

传说中的“五雷天心正法”甚是了得。

在《西游记》中,车迟国三位道士国师,与唐僧、孙悟空师徒斗法。吴承恩为了突出三位道士的法力强大,所用的乃是“五雷天心正法”,靠这套法术,天上的雷公电母居然都要接受三个妖精的差遣。

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入云龙公孙胜的绝招,也是“五雷天心正法”,公孙胜只要使出这套法术,就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

饶洞天的时候,广昌还没有分立仍在南丰县境内。说明广昌南丰一带当时仍是道家文化高地。按广昌文博部门的调查,万灵山下的古源村曹氏世代做道士。广昌现还有青寿黄氏,甘竹龚氏是道士世家。道家许多元素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解释世界,去模拟世俗王朝。

所以,可以把古源村里的道家文化视为万灵峰“盘瓠石古”祭祀的传承痕迹。抚河源血木岭有“灵华寺”,和这里的“万灵山”也可能是呼应的。如果我这个思路对的话,那么石灵山的山顶或山脚应该有祭祀痕迹。这里就当一条预言,让以后的考古去验证吧。

“摩岩天书”所在的万灵山旁有“佛乳岩”。岩洞中钟乳石如奶嘴,现仍在滴着泉水。古代女性难产时,把云母石碾成的云母粉在涂宫口当润滑剂用。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女娲、盘瓠、云母,均有母性崇拜。

正如今天所说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一样。母性生殖崇拜是人类最古老的信仰之一。这个文化在广昌抚河源头也有。抚河源泉眼,“龙井”上头的"母石"。以及古人寻找抚河源头留下的地名痕迹"盱母”。盱母这个文化符号发生了漂移。在广昌驿前有"盱母井",南城南丰有“盱母邨”,南昌有许逊真人外甥“盱烈"妹子"盱母”一起飞天,在西山留下"盱母井"。庐山的天下第一泉“谷帘泉”侧上有“云液泉”,按地方志这就是 “云母石生水"的思想。

水是生命之源。古人对“石生水”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母性崇拜。

万灵峰,灵华峰之“灵”便是指生命。江西是道家佛家的“中兴”之地,看广昌灵华仙,南城麻姑从姑,临川戚姑,抚河“女仙文化”浓重。

熟悉我的文章的朋友知道,我提及抚河,在不断地罗列抚河系列地名中有“荷花,芙蓉,蛤蟆”等符号,他们都是母性元素的代表符号。

万灵山不远处的“蛤蟆寨”,位于赤水刘田。远看整座山像只硕大蛤蟆,仿佛随时准备一跃而起。蛙产籽多,农村常看见水中,一团团,一串串的蛙卵。对于原始部落,希望自己部落人丁兴旺,因此用蛙来做图腾,和鱼,花一起象征女性生殖崇拜。甚至有人说,女娲信仰就是源自“女蛙”。

如果我的观点成立,那么,我是否还可以大胆地预言:在于山,在宁都盘古山,在广东凤凰山必定有类似的“摩岩天书”?因为文化绝不会只有孤例。

杨国文老师说:“揭侍郎墓后壠山山顶东坑寨也是有云母矿,每次在县城往东坑寨方向看,也是银光闪闪。” 这也是有文化来源的,《淮南萬畢術》曰:“云母入地千岁不朽,云毌在足無践棘。”又曰:“汉景帝戍将於广陵掘冡,有人如生,棺中云母厚尺許。” 《太平御览》珍宝部七,云母:《东園祕記》曰:“以云母壅尸则士人不朽,帝冯贵人素国色,亡已十余年,家为賊所发,形貎如故,但令耳盜共奸通之,後捕得之,此贼言贵人棺有数斛云母”。

我相信,古源天书可以从“盘瓠石古信仰”的刻符或古越字和当地道符上去找到答案。如果我的方面是对的,那么破译天书内容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在此抛砖引玉,以待有志者去探索和发现。

四、鱼龙变阴阳重生思想,在各遗址中得以发现

天书为某种信仰的祭祀,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广昌天书所在地的“云母矿丶后龙山、蛤蟆寨”,结合起来,就是汉代人的思想。云母,长生不死,重生。蛤蟆是古代月亮的代表。蛤蟆,月,桂,阴性。龙,蛟,鱼龙变。

辛追墓T形帛画,海昏侯刘贺墓当卢。这些元素是反复出现的。特征就是在各自的载体上模拟“天地人”,阴阳重生。

邓桃芳发现天书神似手掌纹

广昌网友@心涯@㊚唲メ 邓桃芳 提出的手掌纹和坐姿,是有道理。佛家有各种手印,坐姿也和佛,以及良渚神徽非常接近。


注:

[1] 江西广昌万灵山摩岩石刻“神秘天书”之谜,江西·陈联生 章卿波

[2]《唐开大庾岭路、赣水交通与石固神信仰》吴杰华,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生鄱阳湖学刊 2016年6期

[3]江西师大,心理学院

[4]《汉书》卷六《武帝纪》:“朕用事华山,至于中岳,获駮麃,见夏后启母石。”

[5]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坤舆典,坤舆典第三十三卷,泉部汇考三

天山青石价格

哈士奇犬,5周龄,雄性,购回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