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秀山上竟然有一个“混混泉”?
还跟一位铮铮铁骨的名臣董传策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董传策曾寓居南宁十年,为何以“青山之主”自居。董传策究竟与南宁有何渊源?又留下了怎样的故事?本期《广西故事》为您讲述董传策与南宁结下的不解之缘。
位于广西南宁青秀山北麓的半山腰上,有一方池水,水质清冽,终年不涸,名为“董泉”。行至此处的游客常驻足流连,饮一口此泉。但鲜少人知此泉之来历。
南宁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张振宇说,董泉其名,源自明代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董传策。在游览青秀山的时候,他偶然间在这里发现石缝中有一股泉水。那么为了方便百姓和其他登山的游客,董传策就专门请人刻了一个石的龙头,装在这个泉眼上方便大家取水。后来,南宁本地的官员和士绅非常崇敬董传策的人品,就把这里命名为董泉。
董传策为何会来到南宁?他在南宁做了何事令人们怀念至今呢?这一切还得从明嘉靖年间“戊午三子”——董传策、吴时來、张翀弹劾严嵩说起。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三月,董传策和好友吴时來、张翀三人,向严嵩一党发动了弹劾。董传策历数严嵩积恶误国六大罪状,上疏嘉靖皇帝,“嵩稔恶误国,陛下岂不洞烛其奸。”人们所熟知的成语“洞烛其奸”便出自于董传策的奏疏。
朝堂上,董传策慷慨陈词:“陛下诚不惜严氏以谢天下,然臣亦何惜一死以谢权奸。”此时的董传策早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然而,嘉靖帝被严嵩挑拨,认为董传策、吴时來、张翀三人结党营私,祸乱朝纲。震怒之下,嘉靖帝将三人都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吴时来被贬至广西横州,张翀贬至贵州都匀,董传策谪戍广西南宁。
由清贵的言官被贬为无职无品的小兵卒,董传策心中的报国之志并未因人生际遇的巨大落差而改变。此去烟瘴偏远之地,董传策深知前路茫茫,生死难料,其父董体仁忧心忡忡。董传策劝慰父亲道,“儿得不死,报国有日也。”
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至隆庆元年(1567年),董传策谪戍广西南宁,为南宁乃至广西的文教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南宁长达十年的时光里,董传策寓居青秀山,结庐为舍,纵情游览,常以“青山之主”自居,在《青秀山记》一诗中还很幽默地说,青秀山应该不会舍弃我这个主人吧。
董传策为何会对青秀山产生如此深厚的情谊?“青山之主”的称谓又是否与之相称呢?这一切从董传策行船初抵青秀山下便开始了。
青秀山,地处邕江畔,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89米,在明代为南宁八景之一。一脉青山,绵延邕江,广袤几数里,迤若蛟蟠,矫若凤翔。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十月,初抵南宁的董传策,看见青秀山如此美景,顾不上旅途劳顿,弃舟登山,足足游玩了九天才到戍所报道。可见董传策对青山,即青秀山的喜爱之情。
此后,董传策寓居于青秀山,对它更是情有独钟,不仅深处探幽青秀山,其所到之处,“题咏殆遍,篇章之富,莫有过焉。”
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维认为,董传策是历史上的谪桂文人当中,描写青秀山的诗文作品最多的一个作家。他不仅仅是写一时一地,而是对整个青秀山的一年四季,还有一天当中的日出日落等等的这个风景的变化,都有很好的明确的描写和记载。所以他对青秀山的自然的美,是最早的一个发现者。自称是青山之主,是他与青秀山之间的情谊的一种很好的定位。
在南宁寓居十年,董传策虽为贬谪身份,但当地官民都对他崇敬有加,让他得以在青秀山上收徒授课,每日与士人畅谈艺文。
根据史料记载,南宁当地许多士人,都仰慕董传策的德行与学识,纷纷跟随董传策学习或间接受到其思想的影响。勤学思奋的风气在当时为之一振。
“讲艺者尚其文,论学者法其行,声应景从,无间遐迩”,时任刑、工二部尚书在《采薇集》序中,高度肯定了董传策对南宁文教事业的贡献。
嘉靖四十年(1561年),南宁知府郭华溪、同知张贯为董传策在青山泉上建了一座亭,董传策亲笔题匾额“混混亭”(文言文中“混”是“滚”的通假字),青山泉也被其命名为“混混泉”,取《孟子》“原泉混混,不舍昼夜”之意。
南宁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张振宇认为,取名“混混泉”,一方面意思是指这个泉水绵绵不绝,另一方面他是想说明,学有源泉,这个泉水就像知识、像文化一样绵绵不绝的流淌。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夏,时任广西按察司佥事、左江兵备道徐浦到此,久闻董传策大名和为人,便欣然镌刻“董泉”于泉边岩壁上,“混混亭”也随之改为“董泉亭”,并赋诗“直节漫夸群岳并,流风长共此泉清”来盛赞董传策的清廉正直的气节。
谪戍南宁期间,董传策还时常邀请好友徐浦、吴时来、陈大纶、方瑜、张贯等名仕,聚首青山,吟咏唱和,抒发情怀,留下了丰富的诗文名篇,都是研究青秀山的重要史料。地处荒远之地的青秀山,就这样被赋予浓浓的人文气息。
明朝时的南宁,虽瘴气肆虐,但地处亚热带,生长多种奇花异果。生于江南,宦游北方的迁客董传策闻所未闻,写下了许多关于广西风物的作品。
“牡丹小作南华种,灼灼丛枝惹碧阴”。董传策诗中所描绘的正是如今南宁市的市花朱槿花。
除了荔枝、王(黄)皮果,董传策的诗中,还记录了槟榔、邕橄榄、枸橼(香水柠檬)等广西特色物产。董传策以字为笔,生动描绘出广西物产的不同特点。
隆庆元年(1567年),董传策被朝廷召回,官复原职,离开了他生活十年的南宁。如今,董传策存世的三部诗集《采薇集》《幽贞集》和《邕歈集》,均写于他贬谪南宁的十年间。真实描绘了明代广西地区百姓的生活面貌,为广西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百多年过去了,斯人已逝。斯人已逝。值得庆幸的是,泉眼旁石壁上摩崖“董泉”二大字仍赫然清晰。“有泉从石中出,清若水晶,甘若露凝,泠泠然昼夜注不舍。”如今的董泉,仍保留着董传策当年描写的模样。因果相涌,百世流芳。董传策的清正之风如清泉一般源远流长,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
本周六今天(3月9日)21:20
广西卫视播出的《广西故事·青山之主 泉濯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