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期间,正逢杜聿明母亲七十大寿,老蒋在即将满盘皆输的惶恐之间,还是命人筹办了盛大的寿宴,并送上了一份厚礼。
杜聿明母亲在淮海战役期间过生日,老蒋派大儿子送礼,这两件事在历史上确实都发生过,相关人员的回忆录都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不同亲历者的回忆却并不相同,连老蒋送上的寿礼是三千元还是十万元,送上的是钞票还是现大洋,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果老蒋都送了厚礼,那么在南京的达官贵人肯定也不能少送,但是我们都知道,杜聿明夫人曹秀清被老蒋裹挟到台湾后,生活过得极为艰难,其长子杜致仁,还因为交不起学费而服安眠药辞世了。
我们在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电视剧《特赦1959》中,都能看到老蒋向杜母献寿礼以及杜致仁服药的相关场景,将其他人的回忆录与这些场景结合起来,我们就不免有些困惑:同样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前线指挥部主任杜聿明的儿子因为拿不出三千美元学费而自尽,前线指挥部副参谋长、代参谋长文强,怎么在蒋家父子那里存下了一百万美元薪水?
文强就是电视剧《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历史原型,他于1975年特赦后,于1985年到旧金山、纽约等地旅游探亲,有过去部下蒋志云告诉他:“你是中将,每月固定工资400美金,每月还有1200美金特别费,一个月就是1600美金,到现在三十多年了,积累下来,差不多有100万美金了。你知道吗?台湾方面认为你是在职,你在大陆坐牢,应该给你钱。(事见《文强口述自传》)”
1985年的一百万美元,那可是一笔大钱,但是文强想了又想,还是决定不要:“我不能拿这个钱,我也没这个钱。淮海战役我打了那么一个败仗,还跑到台湾拿100万美金?再说拿这个钱也没法回大陆,人家会说我这个人钱能买得动,这有辱于我们祖宗,有辱于文天祥。这个钱我不能要!”
文强不要那一百万美金,还有两个考虑:其一是怕对不起邓公和邓大姐,这两位在他赴美探亲一事上都提供了帮助,如果自己跑到台湾区,那就不够意思了;其二是文强当时跟新夫人的感情不太好,回去得交给她一半(两人有协议),儿子媳妇亲戚朋友都要钱,给不给都是自己找麻烦。
文强出身名门世家,是见过大钱的,一百万美金说不要就不要了,可能也是因为需要他到台湾亲自领取,要是给他提到旧金山,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
不管怎么说,蒋家父子都没有停发文强的中将薪水,这里面也有门道:老蒋的大儿子和二儿子,跟文强的关系都相当好,文强给蒋大儿子当过助手,为蒋二儿子操办过婚礼,朝中有人好做官,而杜聿明就没有他那么广的人脉,其夫人曹秀清和三子三女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这时候可能有读者要问了:杜聿明跟着老蒋当了那么多年中将,还当过昆明防守总司令、第五集团军总司令、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兼第二兵团司令官(1948年10月,兵团副司令李弥升任司令官),封疆大吏、一镇诸侯,手里有兵有权,即使他不贪不占,“常例钱钞”也够家几辈子花不完吧?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还得从1948年杜母过七十大寿说起。
很多人以为老蒋送上的是十万块现大洋,可能跟看了电影《淮海战役》有关,那里面有个场景,就是老蒋当面告诉杜聿明:“令堂大人比我大八岁,后天是他老人家七十寿辰,我没有记错吧?”
杜聿明十分感动:“校长,您还记得家母的生日!”
老蒋接着忽悠:“过了你的生日,你去上海,筹划令堂大人的寿仪,要办得热热闹闹,让他老人家欢喜。”
在杜聿明表示徐州战事吃紧,他不能去上海后,老蒋回过头吩咐侍立在一旁的小蒋:“经国,你代表我和你母亲,去给老人家拜寿,备十万银圆的寿礼。”
老蒋说的是十万银元,但是据杜聿明的参谋长文强回忆,小蒋肯定是阳奉阴违,把银圆自己收起来,而给了曹秀清一堆废纸:“徐州危机时,正赶上杜聿明的老母70寿辰,杜聿明不能抽身,他的夫人曹秀清在上海主持祝寿。蒋介石特派蒋经国到上海祝寿,馈赠了10万金元券做寿仪,杜月笙也前往祝寿,并赠以厚礼。”
十万银圆变成了十万金圆券,这也只是文强口述自传中的记载,曹秀清本人的回忆,这是没有那么多:“这些都是在演把戏,你们看照片上的人,几百人当中没有一个不是愁眉苦脸的。我不算最发愁的人,蒋经国比我更发愁。他连相也不愿意照,走来就问我总统的礼物送来没有?我说没有收到总统的东西,结果第二天蒋经国派人送来三千元金圆券。”
十万银圆变成十万金圆券,到了曹秀清寿礼,却只有小蒋自己送来的三千金圆券,为什么会有三个数字,可能只有承办人心里清楚,小蒋即使知道内情也不好说什么。
不管那十万金圆券有没有补发到曹秀清手里,没过几天就全变成了废纸:1948年8月,老蒋把财政、金融头目召集到浙西莫干山开会宣布发行金圆券,结果金圆券发行后的第15天,汉口物价上涨了21%,重庆上涨了40%,广州上涨了83%。到1948年11月,金圆券发行后的两个多月,物价的批发指数上涨到17.5倍,12月上涨到32.5倍,1949年1月涨到85.7倍,2月涨到834倍,3月涨到2900倍。上海地区到4月15日,竟上涨62719倍。
这就是说,即使曹秀清真收到了那十万金圆券,最后也就是一块多钱而已,还有统计数据表明,与抗战前夕1937年6月的物价相比,1949年蒋统区物价则上涨了36万亿倍。如果以实物来比较,抗战前可买3733万石米的钱,到1949年5月21日这一天,只能买到一粒米。
这个统计数字,笔者有点不含相信,但是那是他们自己统计的数字,不信也不行,而《宋美龄传》也记载了杜聿明夫人曹秀清到台湾后的窘境:“蒋下手谕将其(杜聿明)老母妻儿子女送到台湾,蒋还保证负责他们全家的生活费和子女的学费。但是到了台湾,发现房子没有,衣食无着,全家只有一点点生活费,这个七口之家,真是嗷嗷待哺。无可奈何,杜夫人曹秀清只得去求宋美龄,也求助于杜昔日的朋友、部属、政界大佬。好赖最后总算在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找到一个管内部收发的差事,月薪一百斤米,两千元台币,以维持全家生存。”
杜聿明家眷迁往台湾变得一穷二白,还得“感谢”小蒋在上海“打老虎”——他下令所有人都要把金条银圆都兑换成金圆券,曹秀清等将官家眷带头相应,真金白银就都变成了一堆废纸,杜家七口到了台湾,可以说是两手空空。
导致杜致仁自尽的,还真不止是三千美金学费,他上大学两年,已经欠下了台湾银行七千美元贷款,老蒋一毛不拔,只是让银行每年再给他五百美元贷款,而杜致仁不交三千美元,就不能毕业,也找不到工作——谁说美国大学是免费的?
曹秀清给老蒋的贷款申请是三千美元,老蒋批复“准贷一千元,分两年付给”,这就成了压垮杜致仁的最后一根稻草。
老蒋如此薄情寡义,直到杨振宁获得诺奖,蒋宋夫妻才变得热情起来,宋还主动请曹秀清会面并为其点烟(曹吸烟很多,沈醉见过),而曹秀清早已伤透了心,假装到赴美探亲,这才脱离蒋家掌控,返回大陆与杜聿明团聚。
十万银元与三千美金的故事讲完了,读者诸君想必也有话要说,笔者也有一些谜团待解:为什么蒋家父子对杜聿明和文强的态度有天壤之别?老蒋承诺的十万银圆,怎么到曹秀清手上,就变成了三千金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