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龙胜民族与民俗:清明节的青挂仪式

04-18

龙胜民族与民俗:清明节的青挂仪式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副教授 赵晓梅

西南山地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壮、苗、侗、瑶可算是其中的“大族”,在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排名位列第1、5、10、12位。因此在黔、湘、粤、桂等地区,随处可见某一个或若干个民族的自治县、自治州乃至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与湖南交界之地有龙胜各族自治县,它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拥有苗、瑶、侗、壮、汉五个民族。这里缘何成为众多民族的聚居地?在这片区域内,五个民族在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中又有怎样的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我从2018年春节开始了桂东北的田野工作。作为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的研究者,我的关注点自然是这些民族的家屋和聚落,想探知它们在空间营造与使用中的异同。但正如陪我田野的“外行”闺蜜所说,这些歪歪斜斜的木楼看上去都差不多嘛。除了那些只有“内行”才能看出门道的建筑细节之外,如何才能展现不同民族的万种风情?在这个关于龙胜的系列文章中,我希望用学术研究的“边角料”——那些真正吸引更多人的民俗与故事,来呈现更为生动多彩的龙胜。

龙胜民族清明习俗概况

清明节是缅怀故去祖先的节日,龙胜也不例外,各个民族都会在清明时节到祖先坟墓祭祀祖先,当地人称之为“挂青”。龙胜乡村以山地为多,坟墓多在村寨外围的山坡之上。大多数坟墓的位置是根据死者去世年份而选定,坐落于村寨的不同方位。这些坟墓与村寨的距离也不同,有的就在自家房前屋后的菜园之中,有的则要走上大半天甚至几天时间的山路才能到达。根据当地人的讲法,那些很远很远的坟墓几乎都是更早的先祖,说古时候更讲究阴宅风水。从我的观察来看,这种远距离的坟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山地族群的高流动性,他们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居住,距离先祖的坟墓也越来越远。有的时候,为了方便祭祀,子孙还会迁建先祖坟墓,尤其是一个姓氏或整个村寨的始迁祖。

不过,与也有一些村寨的先祖坟墓并非分散各处,而是设有某一姓氏专属的家族坟山。比如平等一带的侗寨,大的姓氏都有各自的坟山,还在坟山上建造“祠堂”。但这种祠堂不同于“汉地”通常意义的祠堂,我们会在下一篇关于祠堂祭祖的文章中具体讨论,本文主要来看一看桑江以南壮族、红瑶和盘瑶的清明挂青习俗。

坟墓形式

瑶壮族群的山地坟墓形式大致相同,直接从山坡向山体内横着打墓穴,将棺木置入其中,以山为“陵”。红瑶会挖好横穴之后,再向下做竖穴;而壮族则不是普遍如此,只有家境富裕的家庭才会这样花费人工做竖穴。瑶壮都在“山陵”之前竖立墓碑,两边垒出弧形或平平的石墙接到山体之上(图一)。考究的坟墓,会用石板砌筑这两段石墙。当地人认为石板比垒石的坟墓更好看,但自然也更加费工费料,需要采集更大的石料并凿刻为平整的石板(图二)。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平地起坟头的做法,就是将不连贯的两段弧形石墙连接成一个正圆,这种坟墓比较少见。不少坟墓会坐落在巨石之处,这种地方叫“龙开口”(图三),当地人认为它有更好的风水。

图一 壮族侯家寨侯姓先祖墓碑(侯家吕摄,2022年)

图二 壮族侯家寨侯姓先祖墓碑(侯家业拍摄,2022年)

图三 周家村龙开口地形的秦姓汉人先祖墓(赵晓梅摄,2021年)

墓碑显然是坟墓最核心、也是最显眼的部分,做工更加考究。整个墓碑仿佛一座由青石雕琢而成的“房屋”,中间为刻有墓主人生平信息的碑身,左右和上方有边框,题写纪念联额,最上方为“屋顶”碑头。碑身上的碑文大致分为四部分,最中间写明墓主人姓名、性别和过世时的朝代、年龄;右侧介绍老人家是哪个地方的人,是谁的儿子或从哪里嫁过来的,做过什么公共事业;左边是为墓主人立碑的子孙姓名,包括堂侄、堂兄弟,后辈子孙名字;最左边一列是立碑时间(图四)。碑头屋脊上有脊兽装饰,一般中间做狮子,两边做鸱尾。也有在中间做其他雕饰的,比如倒骑驴的张国老(图五)。还有更讲究的墓碑,会在碑身之前再做一层透雕的外罩,左右边框做成八字影壁(图六),非常精美,当地人说这种应当是墓主家境很好的。龙胜人很在意身后的“住所”,老人家在上了年纪之后都会开始为自己准备好墓碑和棺木,安放在家屋最下一层,才觉得安心。子孙只需要在老人过世后请人雕刻碑身上的文字即可。

图四 水银王姓红瑶祖先墓碑碑文示例

图五 壮族侯家寨侯姓先祖墓碑碑头雕饰(侯家吕摄,2022年)

图六 红瑶小寨潘姓墓碑(赵晓梅摄,2018年)

从墓碑的年代来看,这种华美、考究的墓碑大多是在清末民国时期,可见当时才逐渐兴起这种墓祭先祖的仪式,这也是清中期以来国家对地方社会持续“教化”的表现。目前龙胜一带留存有较多民国时期的墓碑,都是为“前清”先祖而立的,特别是某一姓氏、房族的“始祖”,从一个侧面说明之前似乎还没有形成为先祖立碑的做法。这种过世多年之后补立墓碑的做法,至今仍时有发生,被当地人解释为家境贫寒、没有钱财来立碑,于是只是暂时性地在坟头竖一块石头或石板。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红瑶地区看到不少这样“粗陋”的墓碑(图七),这或许是一种更“古早”的埋葬习俗——栽石为记。碑文对红瑶人的意义似乎也不像对壮人那么重要,即便是刻有文字的墓碑,红瑶人似乎并不很关心这位久远的先祖与自己到底具有怎样的亲属关系。

图七 红瑶水银寨王姓先祖无字墓碑(王忠贵摄,2021年)

与红瑶的坟墓略有不同,壮族坟墓大多在墓主墓碑旁边再做一个小神龛或小墓碑(图八)。这是守护坟墓的神山,类似于家屋香火的镇宅土地了。从年代来看,这种山神龛传统似乎并不久远,民国时期的坟墓还没有如此的设置。

图八 壮族廖家寨廖姓先祖和山神的墓碑(赵晓梅摄,2019年)

挂青过程

龙胜各个民族的清明节习俗基本相同,都是在清明节前后上山为先祖挂青,要清理坟墓周边的杂草,为祖先献上香纸和供品,也祈求祖先保佑。上山挂青以房族为单位来“组织”,但组织的形式在族群之间有所差异。红瑶是每个家庭派一个代表参加,大多为中青年男性,但也允许嫁进来的媳妇作为家庭代表去挂青;壮族往往携家带口,一边挂青,一边踏青,也把这几年出生的后代娃娃们带给先祖“看看”,祈求他们的佑护。不过老年人一般不参加挂青,因为要走很远的山路(图九、图十),老人家体力不允许。每个房族祖先坟墓多少和远近不同,花费时间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至少要一天时间。如果有特别远的祖先坟墓,即便是如今村村通了公路,还是需要家庭代表拿出单独一天或半天去挂青,因为这些坟墓往往远离村寨,开车之后仍要爬山。

图九 2022年4月4日侯家壮寨侯家吕挂青轨迹(由侯家吕提供)

图十 2021年4月2日上午水银寨王忠贵挂青轨迹(由王忠贵提供)

房族议定哪一天去挂青之后,每家每户就开始准备挂青的祭品了。上山一趟要祭拜各位先祖,作为供品的肉和米是只准备一套就可以的,但香纸、鞭炮、酒水则是为每位先祖都有单独预备的。肉要用猪肉,不能用牛肉。米最好用糯米,而不用粳米;有的地方则用清明“特供”的艾粑粑(糯米制成)。肉和米都必须是煮熟的。酒多用家里自酿的,也可以购买。这些都比较简单,复杂的是准备香纸。龙脊侯家寨的侯家吕大哥告诉我,上山前要把香纸都分配好,每位先祖要准备一叠纸钱,里面卷四炷香,还要有一张红纸和七八张彩纸(图十一)。其中纸钱是要自己在家制作的,在一叠上黄纸压出一排排圆圆的印子,这需要用木锤子敲打老人家传下来的专门刻印纸钱的工具。刻印工具的下端是铁做的锋利尖头(图十二),可以透过层层黄纸。

图十一 挂青准备的香纸(侯家吕摄,2022年)

图十二 挂青前在家自制纸钱(侯家吕摄,2022年)

一切准备好后,就可以出发了。清明时节的龙胜已经有些热了,大家都会选择早一点出发,按照房族祖先坟墓的位置规划一条一天或半天的路线,从山脚往上爬,或者兜一圈下来。瑶壮民族基本一年只有清明才去先祖坟前一次,坟墓周围已经杂草丛生了,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杂草(视频一、视频二),有时还要洒一点除草剂,之后才开始正式祭拜。先在墓碑上贴上红纸,每户一张,所以从碑上红纸的数量就可以知道这位墓主人子孙多寡。不过这一习俗似乎只是壮族才有,红瑶不普遍。红瑶也会在墓碑上贴红纸或印刷的冥币,但不是每个家庭都会这么做。之后是在碑头和坟头压纸或挂“彩”,壮人、平话红瑶和汉人把彩纸或纸钱压在坟头(图一、图二),而山话红瑶和侗、苗则是挂上彩纸串串(图十四)。最后还要在坟头挂一串,以竹竿高高挑起,十分醒目。之后将供品摆在坟前——一碗肉、一碗米和三杯酒,坟前插三炷香,烧纸钱,请祖先享用(图十三、视频三、视频四)。最后收好贡品,燃放一挂鞭炮(视频五)。壮族坟墓因为设有山神龛,所以第四炷香便是给山神的,也为他摆供品、倒一杯酒、烧纸钱。

图十三 壮族侯家寨侯姓先祖挂青(侯家吕摄,2022年)

图十四 红瑶小寨潘姓祖先坟墓挂满彩纸(赵晓梅摄,2019年)

00:21

视频一(00:21)

00:10

视频二(00:10)

00:17

视频三(00:17)

00:08

视频四(00:08)

01:28

视频五(视频一至五为壮族侯家寨侯姓清明挂青,侯家吕摄,2022年)(01:28)

广西独有的公休假日三月三,一般也在清明前后,外出打工的青年正好返乡探亲。挂青爬山虽然辛苦,但一大家人也会借此游玩一下(图十五),在坡上搞一搞烧烤,也顺便采一些鼠曲草(当地称之为“艾草”)回去(图十六),做成香甜可口的艾粑粑(图十七)。这种艾粑粑类似于江南的青团,是清明时节各家各户都会制作的传统食物,以艾草和糯米做皮,糖和花生做馅儿,外包竹叶蒸熟,吃起来清香甜美。

图十五 清明时节的金坑红瑶梯田(赵晓梅摄,2019年)

图十六 制作艾粑粑的“艾草”——鼠曲草(王忠贵摄,2022年)

图十七 清明时节的艾粑粑(王忠贵摄,2022年)

“清明会”

在晚清民国兴起为始祖树立墓碑、开始墓祭之后,又在一些瑶壮族群中以姓氏为单位组织清明会。1997年编纂的龙脊壮族《侯氏家谱》中就翻印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侯家清明会宗支簿的前言一页;庙坪盘瑶赵育城近年整理的赵姓历史资料中,记录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义宁、龙胜、灵川三地瑶人在灵川杉木涔的“吃清明大会”。这次民国时期的清明会记录是作为“解放前历次吃清会年份”的内容、紧接着清光绪年间(1878-1884年)为始祖夫妇树立墓碑而被记录下来的,似乎暗示着为光绪时期为始祖立碑之时也有举办清明会。庙坪赵姓在1980年代再次恢复清明会活动,最初只限于庙坪本地赵氏盘瑶。到1996年大罗赵姓开始组织“寻宗”编谱,2017年正式编成,在前一年已成功举行多地联合的大型清明会活动,参会的赵姓盘瑶子孙又更为拓展,甚至包括柳州三江等地。

壮族至今没有恢复清明会,但在近几十年来形成小房族聚餐的习俗。每个小房族有七八户,每年轮流在各家吃饭。红瑶的房族也在清明节聚餐,这个聚餐的房族是比一起挂青的小房族更高一级的,大概有二十来家。与盘瑶清明会在一个姓氏的始祖墓祭奠类似,红瑶的大房族聚餐之前也要祭祀所在房族的先祖,但不限于房族“始祖”,而是轮流祭祀,每年祭祀一位,称为“谢坟”。

我在2021年清明观摩了水银红瑶的谢坟仪式,仪式很简短,比一般的祖墓挂青稍稍复杂一点,须有师公来做,供品有所不同。谢坟要用大公鸡、鸭或羊来祭祀,不能用猪。当天上午九点多,房族几个青壮年男性来到当年要祭祀的吉安祖公坟前,他们带来了房族各家的香纸,还有祭祀用的羊,为仪式做准备。十点多,王茂发师公到来并开始谢坟。他将一撮羊毛沾着羊血贴在墓碑上,也将涂抹羊血的纸钱压在碑头之上,然后插香点香,供上煮熟的羊颈肉和五杯酒,念经打卦,祈求先祖保佑人丁兴旺、平安,之后烧掉各家各户供奉的香纸,放鞭放炮,结束仪式(视频六、视频七)。之后众人将羊抬回本寨,变成房族聚餐所用的菜肴。当年这个房族恰好有一户人家为祖先立碑,房族很多人前去帮忙,于是聚餐就在这一家中举办,一并感谢帮忙的亲友。主家在门楼和火塘摆了五六桌,师公和老人围坐在火塘那桌,这是尊贵客人的专席。大厨将羊肉、羊杂做汤,又将羊肝跟米酒混合起来加热,这种酒只给火塘这一桌老人享用。

07:20

视频六(07:20)

00:15

视频七(视频六、七为水银红瑶清明谢坟,赵晓梅摄,2021年)(00:15)

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在2019年参加金坑红瑶小寨的房族聚餐。与位于桑江岸边的水银塘不同,金坑地处深山之中,交通不便,家畜均需自养。于是在那次水井门房族的打拼火中,我喝到了生平最为鲜美的羊杂汤,由百草熬制,又叫“百草汤”。在普遍认知中,羊肉是西北的特色,我也未曾料到,我却是在这个西南的山村里品尝到这样的顶级羊汤。于是在两年之后,我对水银清明会的羊汤抱着极大的期望。但是在这个毗邻大路、购物便利的村寨中,羊似乎也沾染了城镇的气息,没有那种隐匿深山之中的“仙气”了。

致谢:感谢龙脊侯哥、水银王哥为本文提供视频、照片,也感谢侯哥耐心地向我讲解壮族清明挂青的各项程序,使被封于魔都中的我得以勉强完成本文。

责任编辑:黄晓峰

校对:张艳

天然水晶石值钱吗

西湖龙井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