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武夷岩茶制作技术史:一字千金的故事

09-09

武夷岩茶制作技术史:一字千金的故事

武夷岩茶制作技术史之一“字”千金


摇青,是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关键工序之一,摇青时保持站直、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的姿势,双手握住水筛下端1/3处,筛面稍向内倾斜。双手同时用力做前后左右、一拉一推的动作,令水筛上下翻动,筛面上的茶青开始呈半球形旋转翻滚,叶与叶、叶与筛面碰撞摩擦,造成叶缘细胞组织破损,促进叶片局部氧化。

身体实践上看,摇青的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民国时期的林馥泉“对此步工作,接连学习四日四夜,动作尚未能达到要求。据说须有三四个月不断练习,方可纯熟”。



摇青,在武夷岩茶制作技术史中,是个革新的要点,其“发生”的契机以及改进的历史路径,值得关注。以下就其早期资料——“摝”字说起。


一、一“字”千金

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摇青”技艺的资料,当属陆廷灿《续茶经》引述王草堂《茶说》: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王草堂,即王复礼,草堂是他的字,浙江钱塘人,寓居武夷山,撰有《武夷九曲志》《家礼辨定》等。《续茶经》所征引的《茶说》已佚,已无法整体了解其内容。好在陆廷灿《续茶经》保存了其中数条佚文。上引用的一段文字,最有价值,记录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初始面貌。

其中的“摊而摝”的“摝”,本义为“振动,摇动”。《辞海》:“摝:振;摇也。”《广韵》:“摝,卢谷切,振也。”《集韵》:“摝,卢贡切,摇也。”《周礼·夏官·大司马》:“三鼓,摝铎,群吏弊旗,车徒皆坐。”汉代郑玄注:“掩上振之为摝。摝者,止行息气也。”可见,“摝”字源头甚远,见于《周礼》,古代字书多有收录。

在王草堂《茶说》中,即是摇青的意思,是促成半发酵茶叶绿叶红镶边的关键工艺。虽然只是单字描述,并未涉及具体手法等信息,但对于武夷岩茶制作技术史的溯源与研究来说,可谓是一“字”千金。


二、 “摝”字与王草堂的独特渊源

“摊而摝”是不是记录“摇青”的资料,学界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在这个语境下的“摝”,是揉的意思。若从语言学上解释,摝,为振动、摇动之义,本已无疑,今复结合王草堂相关背景,或可再一次确认“摊而摝”中“摝”之实义。


(一)“摊而摝”中的“摝”非“揉”义

黄意生《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研究》一书认为:


关于古文字“摝”的解读。《茶说》中“采而摊,摊而摝”的“摝”字,持乌龙茶起源说者均将它解释为“摇”的意思,又将“摇”引申为做青工艺,是“张冠李戴”的主观臆断。其实,摝为武夷山方言揉的通假字。将摝理解为揉,有事实根据。明代谢肇淛(1567-1624年)《茶录》云:“揉而焙之,则自本朝始也。”明清制茶都有揉的工艺,这是历史事实。


从语言学角度,摝,并没有通假为“揉”的用例。同时,作者所举谢肇淛的材料,只能说明明清时期的制茶有揉捻一程序,并不能证明“摝”与“揉”的直接关系。“摝”“揉”二字方言读音或是相近,强以“摝”解为“揉”义,反而是一种主观臆断



(二)“摝”与王草堂的独特渊源

摝,并不是常用字,如最早见《周礼》,是儒家经典,而王草堂为何以这么一个相对生僻的字来描述“摇青”,而不直接用“摇”?实际上,这之间有独特的联系。

摝,今天虽在现代汉语中几已不用,然而在吴方言中是常用的,例如宁波象山话中“摝”至今仍作“振动,摇动”用,如“摝摝看,里面有东西哦。”有一种儿童玩的玩具,北方人叫“拨浪鼓”,象山人叫“摝摝”。王草堂写过《家礼辨定》,应对礼学文献《周礼》熟稔。同时,他是浙江余杭人,家乡话吴语里的“摝”字他也不陌生,故而当他见到“摇青”这一工艺时,用了“摝”字描述也不奇怪,也是这份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早期资料中属于作者的独特印记。


参考文献:

(1)占仕权,周启富,刘仕章,占仕力,刘欣,周建,王慧,刘仕海,刘宝顺.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J].中国茶叶,2023(05):29-31.

(2)林馥泉.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M].福建省农林处农业经济研究室,1943.

(3)叶忠正.吴语用字三百例[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7.

(4)黄意生.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0.

(5)叶国盛.武夷茶文献辑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

(来源:茶经导读)

翡翠和玉有什么区别哪个更好

寿山石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