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国茶,言必称龙井;谈到龙井,自然想到浙江。
浙江,这个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常年“霸占”全国头名的产茶大省,存在感极其强大,也是所有茶人心中绕不过的地方。
浙江是什么……是江南水乡,是富商济济,还是诗意河山?
首先请把部分人玩梗的“江南皮革厂”、“全员富人”、“淘宝包邮”等等从脑海中擦去——浙江的存在感,是浙江富庶背后“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热忱与实诚,是浙江饮食习惯中“薛定谔的辣”的丰富多变,是浙江方言传说中被当做“加密语言”的都市传说……一个真实的浙江,绝对比1818黄金眼还要精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金华火腿到绍兴黄酒,从温州雁荡山的变化万千到杭嘉湖平原水网的纵横交织……杭州以包容高效成为互联网中心城市,宁波因港口财赋成为华东经济重镇——富庶的浙江,总能带给人们不同的印象与定义。
而所有的这些“精彩”与“不同”,都可以融于同一杯浙江好茶。浙江的茶,同时浸染着江南水乡的温柔、浙南山区的鲜活,以及东方海滨的广阔,成为中国名优茶的强力代表。
那么浙江与茶,又有着怎么样的关系呢?
茶,南方之嘉木。环境永远是地域性格最原始的依托,茶的性格也一样。
说起浙江,绝大多数人印象中都是“水波淼淼,鱼米之乡”的富庶,然而“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说的仅仅是浙江的部分土地。从古时经济发展的整体来说,她的自然条件并不算是天生优渥。
司马迁《史记》中说过“江南卑湿,丈夫早夭”,气候淫雨连绵,潮湿濡热并不适合古人类生存;浙北近似于沼泽的黏滞板结的土壤也很难在发明铁器前耕作;杭嘉湖平原水网纵横但水势低洼排水困难,湖州在很久以前就曾被称为“水晶宫”——这并不是浪漫,而是灾难。
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筑屋起田、冶铜炼铁,专研生存与农耕之道;拦水筑坝、造船建桥,不断发展治水的技术……让这片土地开始了真正的发展。
从鱼米之乡到丝茶之府,浙江人民数千年来的务实与灵活,推动浙江一次次突破困局,让这片土地逐步焕发生机走向成熟,成就现今的农、工、商全面发展与富庶。
而对水土“优化”改造下的多样地理条件,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冥冥中共同构成了适宜灌木型中小叶种茶树生长发育的水、土、光、热条件。
浙江多山,几乎每个老一辈的浙商,忆苦思甜的时候都会说:“我出生在浙江一个小山村里……”。
浙江山区多样的环境气候与黄壤、红壤,成为茶树生长的沃土——从杭州西北的天目山,绍兴靠着的会稽山,宁波的四明山,台(tāi)州的天台、括苍二山,到温州的雁荡山,以及中部、南部处在群山包裹之中的金华、丽(lí)水、衢(qú)州,都盛产好茶。
而这些群山中发源的水系,逐渐汇集成流,躲过山地的阻隔,如同毛细血管般散布全省,滋润着茶乡。
这里蜿蜒着钱塘江、瓯江、灵江、甬(yǒng)江、苕(tiáo)溪、曹娥江、飞云江、鳌江八条长龙,静卧着东钱湖、西湖、鉴湖、南湖四大湖泊,密布着杭嘉湖、姚慈、绍虞、温瑞、台州五大平原河网……完整的水系给予浙江各地茗茶一个便捷的交流、成长空间。
借助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京杭大运河,浙江茶叶古时便被带到了沿岸的中国南北经济精华荟萃之地;杭州港、宁波舟山港、台州港、温州港……靠海的浙江又凭借众多良港,成就了浙江名茶在全世界的知名。
浙江人一直来比较善于利用自己的地缘传统,目标偏好重财厚文,风格上又讲究兴业不倦,自强是很多浙江人在艰苦情况下仍然奋斗不息的精神写照。
浙江茶也是如此。
浙江茶有着许多包容与创造,在20世纪下半叶,浙江人将培育新的茶树品种与引进外地品种并行实施,仅在70-80年代,无论是被恢复的历史名茶,还是创新名茶,浙江的数量与质量都位于全国前列。
就如同浙江人从北方得来了“吃面基因”,不多久就能演变成了自己的“片儿川”一样。这种“浙江性情”的背后,也是对文化的包容与自信。因为这里不仅是文人墨客心中的白月光,更有自身千百年积淀的文化传承。
从河姆渡先民到良渚先民、越人,再到北方汉族与越人土著融合,一代又一代的浙江人躬耕于此。从“苏湖熟、天下足”的饱暖到文化的百花齐放:茶叶、火腿、丝绸、青瓷、海盐,再加上酿酒、造纸、雕版印刷……
所谓“义乌不发货,全国都别想过节”,浙江百业千行都有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产品琳琅满目,无论在哪个浙江城市走街串巷,都仿佛置身一个巨大的“淘宝商城”。
绍兴人的黄酒、乌篷船、梅干菜;余杭人的油纸伞;丽水人的龙泉剑与青瓷;南浔人的辑里丝;桐乡人的蓝印花布;金华人的火腿;嵊州人的越剧……浙江人对自家的物产尤为自信与自豪。在称“你”为“侬”、称“他”为“伊”或“渠”的吴侬软语中,浙江的性情与风物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又反哺到浙江茶之上。
《宋史·地理志》说浙人“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文化自信的浙江人,一杯浙江鲜茶最能寄托情谊。他们不仅爱喝茶,更爱与天南地北的人一起喝浙江茶。
浙江茶馆众多,全国闻名。南宋时,杭州的茶馆便星罗棋布,极一时之盛。南宋诗人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专有 “茶肆”一卷,记当时盛况:
“杭城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添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豉汤;暑天添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属……皆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寥寥数百字,讲尽浙江茶馆的风骨——种类繁多,功能齐全,并极尽财力重于装饰以凸显文化;善于人聚,三教九流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地位和喜好相适合的去处。这个特点,延续到了今天,无论西子湖畔还是温黄平原,都有无数茶馆开门迎众宾。
除了茶馆,私下的茶会也是常见的形式。浙江人喝茶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仪规与氛围,普通浙江人的茶会,都能开进灵隐寺,开进博物馆,开进孔庙……与文化与历史的对话中,与好友共享这份鲜甜,一杯接着一杯。
在爱喝茶,更爱约喝茶的浙江人影响下,全国各地很快就感受到了浙江茶的茶性特点——温婉秀气,鲜灵可人。这一点,与浙江的地域性格如出一辙。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燕瘦环肥……浙江人骨子里总是带着文学气息的,一句“士比鲫鱼多”,点出浙江不仅是茶人乐土,更是中国的人文摇篮。
从宋元到明清,浙江绵延千年的文脉结出了丰厚的果实——浙江籍状元占了历代总状元数的十分之一,而浙江籍进士更是“冒出”6500多个。这里大师频出,古有沈约、周邦彦、陆游、王阳明……近有鲁迅、王国维、徐志摩、郁达夫、茅盾、金庸……
浙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一山一城,写的都是吴越风情、魏晋风流和唐宋风华。浙江的地名仿佛都是从唐诗宋词里寻章摘句,恍惚间,就凑成了一篇锦绣文章。而遍布各地的名茶,也应了这篇锦绣。
中枢之地杭州,下辖钱塘、余杭、临安、富阳、桐庐……在这些地名中听闻入世出世,俱是逍遥,连湖都要称为“千岛”;这里所产的西湖龙井、九曲红梅、径山茶、安顶云雾、雪水云绿、千岛银珍、天尊贡芽,名字听起来流连山水,活脱一幅才子佳人的景象。
嘉兴与湖州近北方,下辖的嘉善、德清、安吉、长兴等地,名字俨然有君子之风;这里所产的顾渚紫笋、安吉白茶等茶,茶名又浮翠流丹,温润透劲。
绍兴、宁波延续越人气势,下辖的越城、镇海、宁海、嵊州、诸暨等地,名字大有气吞万里之势;这里盛产大佛龙井、越乡龙井、瀑布仙茗、望海茶、平水日铸、绿剑茶,从茶中能见气象峥嵘。
温州、台州、舟山近海,下辖的乐清、永嘉、普陀、岱山、玉环、仙居、临海、天台等地,地名更有缥缈之意;这里出产乌牛早、三杯香、雁荡毛峰、平阳黄汤、普陀佛茶、临海蟠毫、羊岩勾青等名茶,听起来又有氲氤灵气。
金华、丽水、衢州靠山,下辖的义乌、武义、龙游、江山、开化、青田、松阳、缙云、云和……仿佛眼前展开一幅泼墨山水;这里所产的武阳春雨、江山绿牡丹、开化龙顶、松阳银猴、仙都笋峰、仙宫雪毫、金奖惠明等名茶,更是显得这片山地疏朗开来,如诗如画……
与中国北方直来直去的民风不同,浙江人的文化,更倾向于“柔”与“和”。因而“禅与茶”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
唐宋时期,佛教在浙江盛行,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倡茶风尚。在杭州径(jìng)山寺,饮茶的仪规在宋代闻名天下,成为著名的“径山茶宴”。茶圣陆羽,自小由寺庙僧人收养,接受了禅与茶的熏陶,后在湖州吴兴闭门隐居数年,著述出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茶经》。
近代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剃度为僧,成为了弘一法师。常于浙江、福建弘扬佛法、乐享茶事,终成一代大师。
浙江的禅茶之道,甚至影响了国外。宋时,日本高僧圣一国师至径山寺学禅,将径山的茶与茶礼带回日本,这对后世日本茶道的兴起影响极大;同是日本僧人的荣西,曾在天台山参禅,回国时带回茶种、饮茶方法及有关茶书,并撰写了日本第一本茶书《吃茶养生记》。
在数百年间成长与发扬中,禅与茶联系更加紧密,在浙江茶的精神意味中作了更多深刻的探究。
进入现代,浙江人在茶叶的文化修养中又加上了科学的发展培育,并尤为重视。
"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建于1952年的浙江大学茶学系在国内高校中稳稳处于第一梯队,早在1989年,其茶学专业便被批准为当时茶学学科唯一的首批国家重点学科。
浙大茶学专业历史悠久,科研力量强大,在茶树生物技术及资源利用、茶叶生物化学与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尤其领先。茶学界泰斗人物庄晚芳、著名园艺学家蒋芸生教授都曾在浙大茶学系任职,并培养出一大批茶学界的人才。
1958年成立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更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茶叶科研机构,设有硕士、博士点,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00多项,获奖成果12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5项;主编各类著作100多部,发表论文近4000篇,其中SCI收录近500篇。
他们带领着浙江更多的专业机构、学府,一起为浙江茶产业乃至中国茶产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浙江的文,浙江的禅,浙江的育,都一起融进浙江茶之中,积厚流光。如今,所有这些有关浙江茶的文化传承,你都可以在位于杭州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中看到。
浙江人喝的茶,以龙井为首,但绝不止于龙井。
浙江是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大省,2020年出口量达到14.6万吨,出口额4.47亿美元,均居全国第一,2021年的出口量与出口额则分别居于全国第一、第二;其中绿茶出口量和出口额更是常年双第一,占到全国绿茶总量的半壁江山。
这是因为如今浙江全省数十个县市中几乎处处有茶,且盛产名茶。但浙江茶的“大佬”之路,和历史变迁不无关系。
南北朝时期浙江便有贡茶,在唐代开始兴盛,一直发展到清代,到达鼎盛之时。
彼时龙井因茶入贡,声誉大振。杭州翁隆盛茶叶店,主销龙井,成为“江南茶王”。同时,浙江著名的茶号还有汪裕泰、鼎兴、方正大、方福泰等十多家,全都以经营龙井为主。他们共同将浙江茶带往全国。
来到近现代,从清末开始,中国茶业开始萎缩,浙江名茶也随之衰落。至20世纪30年代后,除西湖龙井、大方、旗枪等少数名茶外,大多历史名茶已不复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浙江茶开始以外销为主,主要还是遂绿、杭绿、温绿眉茶与平水珠茶为主。而即便是名茶龙井,在1954年开始批量出口时,产品数量也完全不能满足需求。这时的浙江名茶,供给处于严重短缺状态。
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拐点。这时浙江政府对开发名茶十分重视,发布了挖掘、恢复历史名茶与积极创制新茶的并行方针。
在20世纪50到60年代的统计中,浙江知名的地方品种有50余个,著名的有杭州龙井群体种、淳安鸠坑种、东阳木禾种、永嘉乌牛早、温州黄叶早等;
在发展名茶的过程中,浙江又培育出了数十个新品种,如龙井43、龙井长叶、浙农12、迎霜等;同时还向福建、安徽、云南等地引进福鼎白毫、政和大白、毛蟹、安徽祁门种和云南大叶种等种质资源。
这些努力,让浙江名茶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
龙井茶自古闻名,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前有最喜欢一键三连“要花,要俏,要盖章”的乾隆帝四进西湖龙井茶产区,亲自批下18棵御茶树,后有新中国领导人夸赞“虎跑水泡龙井茶天下一绝”。
它在20世纪前半段产量受限,在20世纪后期浙江发展名茶的过程中,通过龙井43、龙井长叶等新品种的培育与本地历史品种龙井群体种一起,称霸绿茶市场,其中以西湖龙井、大佛龙井、越乡龙井最为出名。
浙江茶的创新中,一定不会落下湖州安吉白茶的名字,1982年育成的“白叶一号”品种,帮助安吉白茶发展到现在近20万亩之多,安吉白茶的叶芽如兰似朵,冲泡后叶白脉绿,口感鲜醇,不苦不涩,清香悠长;创制于1959年的衢州开化龙顶,也是创新名茶的代表之一,兰花香幽长,滋味鲜醇爽口。
始产于唐的杭州径山茶也是历史名茶,清以后径山寺院破毁,径山茶也随之湮没,在1978年,径山茶被恢复,凭借汤色绿明、滋味鲜醇的特点,再度成为全国名茶;同为历史名茶的丽水景宁惠明茶,也因寺得名,茶汤清澈明净,浓而不苦。但它在20世纪上半叶也一度失传,70年代开始被恢复,并被重新定名“金奖惠明茶”。
浙江茶以绿茶为绝对“主力”,但也有如杭州九曲红梅(红茶)、温州平阳黄汤(黄茶)等其它茶类的优质名茶涌现,共同丰富了浙江茶的存在。
众多名茶的涌现,加上产量的上升,浙江茶逐渐走向中国茶出口的浪尖。从1980年出口量1.02万吨,到1993年增加到5.72万吨,再到2021年的15.08万吨,一再书写着“世界茶乡看浙江”的辉煌。
茗茶荟萃,柔中带刚是浙江的性格;卧薪尝胆,坚韧不拔是浙江的风骨;商贸荟萃,开放包容是浙江的品性……
浙江,可以是气象学者眼中的梅雨,是地理学者眼中的丘陵,是历史学者眼中的沿革,是经济学家眼中的财赋,是文化学者眼中的诗歌。
她就像良渚玉琮,不断开拓着文明的曙光;更像越王勾践剑,千余年仍锋芒毕露。而浙江茶性中蕴含的“俭、清、和、静”则永远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
文 | 何如卿
编辑 | 欧寒天、何如卿
图片编辑 | 奈福
地图编辑 | 孙璐
设计 | 九阳、东子
头图 | 方托马斯
封图 | 视觉中国
浙江茶人快快对本篇文章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中国名茶志》2000.9版
《中国国家地理·江南专辑》总第557期
《上帝为什么钟爱浙江?》王志纲.正和岛
《“浙江性情”的背后是什么?》九月.地道风物
本文系【地道寻茶记】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