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天上龙肉,地上泥鳅”,泥鳅的鲜美想必大家都知道,因其有着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因而有“水中人参”之称,市场行情可观,不少人依靠养殖泥鳅走上致富之路。
然而,如此的美味,在那些“泥鳅党”眼里却成了钓鱼的饵料,而这种钓法就是人人喊打的“泥鳅钓”!很多人好奇,泥鳅怎么会成为鱼饵呢?它又为何会有这么大的争议?
泥鳅钓作为一种掠食性的钓鱼形式,其实早在古代就已出现,只是一直上不了台面。而当今社会,钓鱼方式越来越多,路亚这种“拟饵”的方式开始兴起,但因鱼情资源差,钓鱼难度加大。
2014年前后,川渝一带,因一群人放生泥鳅,引来了河面上众多翘嘴纷纷争食,好事者就此生出灵感,因而将路亚和“泥鳅”结合,这就成了“泥鳅钓”。
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钓鱼方式,泥鳅钓自兴起后就吸引了不少钓友的兴趣。就算是在自然水域差的水域,利用泥鳅钓也能在短期内快速钓获大量渔获。
泥鳅钓的特点是利用泥鳅在水面上跳动、翻滚,从而吸引肉食性鱼儿咬钩。众所周知,肉食性鱼喜欢群居,它们会团结合作捕捉鱼虾,且这些鱼食量大、贪吃,因而看到泥鳅后就会兴奋不已,追着泥鳅吞咬。
那么,“泥鳅钓”具体怎么操作呢?首先就是用上十余斤、数十斤泥鳅作为饵料,有些钓友更是用上数百斤泥鳅打窝,从而吸引翘嘴、鲶鱼、黑鱼、鱤鱼等肉食性鱼群聚鱼窝。
然而,这些钓鱼人再挂上泥鳅钓鱼,而这些人的目标通常是价格偏高的翘嘴、鲈鱼、红尾等,其钓具除了路亚外还包括手竿。
不过在钓鱼前,这些人通常会用上药水、酒水或其他刺激性物品浸泡,泥鳅就很难脱钩逃跑。即便泥鳅脱钩,因被药水浸泡,要不了多久就会死去。
去年夏天,湖北一水库清塘后,水库里还有为数不多的翘嘴、青鱼、草鱼等。老板对外开放收费钓鱼,但具体钓法并没有限制。
当天上午来了四五个人,他们搬来了两箱小泥鳅打窝钓鱼,泥鳅投入水里不久,水面上均是翘嘴快速窜动捕食的景象。当天,几个人就钓了上百斤翘嘴,接连三天水库里的翘嘴被钓光。
水库老板惊呆了:“从来没见过这种钓法,比我用网捕得还干净!”
尽管水库已提前清塘,但这么大的水库,利用“泥鳅钓”还能有这么大的收获,可见这种钓法有多吓人。
这些人钓鱼并不是为了享受钓鱼的乐趣,纯粹是为了赚钱,他们钓了鱼后就会拿去卖掉。因钓量大,很多人眼红,纷纷效仿这种钓法,以此来大量牟利。
关于“泥鳅钓”,早在2016年开始,川渝多个水域已严禁这种钓法,不过这一禁令只限于部分水域,因此这些人继续转战其他水域。
据悉,南阳鸭河水库,里面的渔获资源丰富,翘嘴等数量众多,但自从“泥鳅党”到来之后,很快水库里的翘嘴数量就减少90%。潘安湖湿地公园,原本水域中米翘众多,但自从泥鳅党光顾后,一个月翘嘴就钓没了。
“长江禁渔10年”后,多地“泥鳅钓”也被禁止。去年3月,农业农村部要求,娱乐垂钓禁止使用鱼虾等活体饵料,泥鳅自然也在其中,这为地方监管提供了依据。
去年11月,永州3人因使用“泥鳅钓”,非法钓获59千克翘嘴被刑拘,可见各地也开始打击“泥鳅钓”这种掠夺性钓法。
有人不理解为何要禁止“泥鳅钓”,就算肉食性鱼被钓光了也没什么。其实并不然,有人认为“泥鳅钓”比“电鱼”危害还大,尽管这个说法夸张,但泥鳅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恶劣的。
打窝的泥鳅,是经过药水或其他刺激性东西浸泡的,这些东西自然会对水质造成污染。且“泥鳅钓”必须打窝,一次打上数百斤,那些没被吃掉的泥鳅很快就会死掉,进而腐烂变质,进一步污染水质。
一个健康的水域生态链,必然有肉食性鱼、草食性鱼。然而,“泥鳅钓”之后,肉食性鱼基本被掉光,草食性鱼数量就会增加,且外来鱼种也会快速繁殖,从而使得水域生态链失衡,其危害十分严重。
很多水域不会禁止休闲垂钓,但如果是“泥鳅钓”,那显然就是生产性钓鱼,想要通过渔获牟利,而其性质也就是生产性捕鱼,这是禁止的。
钓鱼本是一种修心养性的活动,但“泥鳅钓”却违背了钓鱼人的初心,难怪会被人人喊打。希望各地都能加强监管,加大对“泥鳅钓”的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