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犬赏析网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古村落非遗的变形之旅(二)

08-06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京西古村落非遗的变形之旅(二)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山、河之间,仿佛定格于古老画面——皇家的三山五园熠熠生辉,也有星罗棋布、属于民间的一村一景。故宫的瓦,颐和园的石,在古道中回溯,都来自京西古村落手艺人的掌间。有形的资源与无形的信仰,凝结为今日散落民间的非遗技艺,上演着各自兴衰命数。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唐代诗人骆宾王曾用寥寥数语写尽了世人对皇家宫殿的尊崇。除了琉璃烧制技艺为故宫点缀了金瓦外,一个个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的图腾和瑞兽也铸造了故宫的威严。

这些矗立在紫禁城600年的汉白玉石雕,来自于距离故宫80公里外的房山区大石窝镇。民间有言,“先有大石窝,后有北京城”,自古以来,大石窝镇都是汉白玉盛产之地,与希腊的巴罗斯、意大利的卡拉拉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文化之乡。千百年的地壳运动,赋予了大石窝镇丰富的汉白玉资源,在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的修建过程中,大石窝镇的能工巧匠们用一石一刀为皇家建筑日后的辉煌精雕细琢,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汉白玉石刻技艺。

天有不测风云,清末民初的战争与动荡打破了北京城的平静,也同样侵袭着这座远在京西的小镇。皇家建筑不再需要汉白玉点缀,传承千百年的汉白玉石雕技艺也就此中断。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到来,大石窝镇的汉白玉石雕技艺的历史逐渐被拂去尘埃,一批高等院校毕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一点一滴地重拾汉白玉石作技艺。

中国石雕艺术大师刘鹏就是其中的一员,1999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他因实习来到大石窝镇,他很快被汉白玉雕刻的魅力所折服,于是决定留在这里,恢复古时这里汉白玉匠人们进行石雕的盛景,这一待就是20年。

为了弘扬和发展石雕文化,刘鹏建立了北京雕塑艺术学校,打破了石雕技艺师徒制的传承方式,通过授课的形式将石雕艺术传播得更远。20年来,刘鹏教授的学生达上万人,但遗憾的是,他们其中鲜有人能够真正意义在这里潜心汉白玉石雕技艺的复兴。

“愿意专注学习的人太少了,有谁愿意一辈子打石头呢?汉白玉石雕需要不少的体力和精力,如果有这样的时间,年轻人更愿意做有更高酬劳的工作。”刘鹏的言语中透着压力和无奈。

人才的青黄不接让汉白玉石雕的传承陷入瓶颈,传统的汉白玉矿区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倡议之下陆续关停。2017年9月,具有2000年汉白玉开采史的高庄村主动封停矿区,并向房山区国土部门申请提前四年注销采矿证,意味着房山区最后一家非煤矿区正式停封。

“封矿后也不是不能开采,只是限制开采,不允许企业自行开采,但当有国家工程需要建设时还是可以进行开采的。其实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汉白玉储量,多则几万方,平均也有几千方,按照汉白玉石作的消耗程度,平均能供企业使用一二百年。”刘鹏说道。在文创衍生品快速发展的当下,汉白玉也搭载文创衍生品的快车。刘鹏就另辟蹊径,以废弃的边角料为材料,开始挑战汉白玉雕刻的极限——微雕。

在汉白玉石作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大石窝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方面,镇政府对汉白玉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计划启动生态治理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方位介绍汉白玉的开采历史。另一方面完成中华石雕艺术园的重新布展,整体介绍大石窝镇石作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汉白玉雕刻精品,搭建起汉白玉石作技艺展示的新平台。

“同时,在石窝村建立了村史馆,详细介绍石作文化蕴含的工匠精神。并借助与故宫合作建立汉白玉研究基地的契机,积极规划筹建汉白玉文化工作室,探索石作技艺发展新模式,开发文创产品,实现石作文化在新时期的新传承。对已开采的石材,一方面要引导企业保障故宫、颐和园等文物的修缮和国家重大工程用料所需;另一方面,按照市场原则,有序开发利用。”上述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手串打结方法弹力绳

绿松石鉴别口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