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关于奇石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从唐朝到北宋、明清时期,就有高层和民间收藏奇石和赏石的习俗了。如今在泸州,长江奇石文化已经成为泸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刚挖到长江奇石的村民
在泸州高坝、何家坝、纳溪、合江等几个地方,是泸州长江奇石爱好者的集聚地,他们过着别人不甚了解的“石头生活”。
江边一群“赶早”的人,为的是捡石“淘宝”
清晨五点多,黄仲祥带着手电筒便出门了,他今天的目的地不远,就在蓝田何家坝附近。但为了捡到好的石头,还是得赶早。江边捡石头的人太多,去晚了就没搞头了。
疯狂地捡石,一个场子或有几十上百人
到达河岸已经接近早上6点,显然,黄仲祥并不是第一批出现在河坝的人。此时的河坝上早已经人来人往,大家相互之间点头示意一下,以表示打招呼,随后各自开始寻找自己中意的石头。从2008年到何家坝租房,全身心投入到奇石生意中。黄仲祥从未料到,为了捡石头自己竟然有这样疯狂。
奇石
大部分以捡石头为生的家庭,他们都有着“赶早”这样一个习惯。黄仲祥说,早年,江边上还没有更多的捡石人,但那时候交通不方便,没有通车,如果要赶在天亮之前达到目的地,就必须很早出门,徒步走到目的地,然后再一次又一次徒步背回石头。那时候,江边砂石场很多,当然捡石头的地方也很多,人们还是舍不得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寻找到“宝藏”的机会,也不嫌弃石头重,总是希望捡到的石头多多益善。后来,越来越多人加入了捡石头的行列,一个场子或许就有几十上百人捡石头,就像赶集天一样,人来人往,整个河坝全是捡石头的人。如果时间不趁早,好一些的石头早就被抢光了。
捡石头与农民种菜的辛苦程度相差不远
现在仍然活跃在江边的这群捡石人,大部分是在十几年前开始捡石头的。在他们的记忆里,捡石头和农民伯伯的辛苦相差不远,唯独不一样的是,捡石头挣得的钱,可以来得更直接简单一些。
作为捡石人来说,有交易才有收获
最初,人们捡石头用背篓来背,一天少则几十斤石头,重则几百斤石头。从城里到河坝,没有交通工具,来回路程不轻松,只有一步一步背回去。后来,这群人中慢慢有了自行车,再后来出现了摩托车,到现在便换成了小车。尽管交通工具更新换代了几次,但“赶早”仍然是不变的习惯,已经刻写在这群捡石头之人的生物钟规律里。
这群人最初开始捡石头,大部分是看准了石头的经济价值。从江边的石头到手中的现钱,虽然中间经历了不少辛苦,但钱到手后,总有一种“捡得便宜”的美滋滋。“辛辛苦苦种了几个月的萝卜,在市场上只能卖到几分钱一斤,一个萝卜才一两元,而一块好看的石头,轻轻松松就能卖到十几元甚至上百元,大家当然觉得这个生意值得做。”今年80岁的巫显咸就是这样加入捡石行列的。
奇石成为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0年,住在鸭儿凼附近的巫显咸,无意间看到路边小摊商贩的一块小石头轻松卖得几元钱,于是萌发了自己也捡石头的想法。从此以后,他像发疯了一样,每天必定出现在江边,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高温酷暑。“因为那时没有选择,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石头上了。一块石头可以卖到几千上万元,这就是一家人一年种庄稼的收入。”
石头不仅给巫老带来了财富,也给他带去快乐和健康。巫显咸仿佛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每日和一群年轻人出现在江边。他是何家坝一带捡石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周边人尊称他为“巫老伯”,凡是有拿不准的石头命名,都喜欢请教他。巫显咸也从没想过,有一天长江奇石会改变他们一家人的生活,在往后更长的时间里,奇石成为他们一家人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石头到艺术品,非常考验捡石人“内功”
从江边的石头,经过捡石人之手,其风采被一步一步挖掘和衬托出来。这个过程中,外包装和寓意提升非常重要。
清洗石头包含很多技巧和方法
一些本身干净的石头,无需更多的处理;一些外表有污渍的石头,还需要用草酸水进行浸泡。这些长时间与石头打交道的人,按照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一套清洗石头的方法:有些只需要浸泡半天,有些则需要一两天时间。烫化石不能久泡,否则图案会褪色;岷江石和绿泥石最好不要泡,如果有污渍简单处理下;草花石和松花石就耐泡一些……经过草酸的深度清理,这些石头还需要在清水中待半天,以排出草酸的残余成分,否则一段时间后,石头和底座容易泛黄。石头从清水出来后,晾干,然后被第二次挑选,好的石头被挑选上架,不好的则堆砌在院坝或屋内,被便宜卖出。
配上精美座子,石头卖出高价
在奇石市场,堆砌在一旁的石头根据大小、质地,被主人家以5元、10元到几十元的价格卖出,而上架的石头一般会被配上座子,价格上百元、上千元甚至上万元。这些被配上精美座子的石头,就仿佛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摇身一变,身价也陡然上涨。若是主人满腹诗书,再给石头配上一首绝妙的诗句,一个响亮而寓意深远的名字,石头更是价格翻倍。不过,石头的整个变身涨价过程,非常考验捡石人的“手艺”和“内功”。
几年前,巫显咸曾经捡到一枚石头,石头上的图案很简单,两面山对立,中间留有一丝缝隙,在其中一座山的半山腰还有一松树。晃眼看上去,石头并没有奇特之处,在第一次挑选中也没被重视,被堆砌在院坝里。后来,巫显咸无意中再次关注到这枚石头,甚觉有深意,于是灵光一闪,自己设计了一个座子:座子中间雕刻有石阶,正对两面山间的缝隙,石阶上有人,给人“深山中有人家”的深远意境。后来,这块石头被高价卖出。
石头命名意境好,身价从2000元飙升至6万元
不仅仅座子在提升石头价格上有重要作用,在石头命名上更有讲究和意义,可以说,一块石头的名字就是它灵魂与价值的体现。一些捡石人,发现一枚精美石头后,都喜欢向一些前辈讨教,请他们命名,借此提升石头的意境内涵。
巫显咸曾拾得一枚石头,图案上有两个山头,山头中间有波纹,有人喊价2000元,巫显咸差点动心就卖了。后来闲暇之余,巫显咸花上几天,给石头取名“海峡情深”,并配上一首打油诗:两岸一家人,炎黄好子孙;和谐谋发展,华夏早复兴;圆我中国梦,幸福万年春。“很快石头便被石友看中,并最终以6万元的价格成交。从2000元到6万元,不仅仅考验的石头本身的“质”,更考验的是捡石人的文化功底和修养。
他们传扬石头,石头也熏陶着他们
巫显咸曾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早年喜欢民歌,自从开始捡石头后,他便开始学习写律诗,在泸州诗词刊物上发表。如今,对诗歌、文学的爱好及造诣,转嫁到长江奇石上,直接用价格体现出来。
捡石人家有自己的拜石节
诗歌成就了巫显咸对奇石文化的研究,而奇石文化也给了他展现的平台,二者相得益彰。对巫显咸来说,长江奇石,不仅仅改变了他生活境况,大大提升了他的生活品质,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的精神生活。
今年农历正月初四,是何家坝捡石人家的节日——拜石节。三年前,为了感恩长江奇石带来的恩惠,同时弘扬宣传泸州长江奇石文化,何家坝的100多家捡石人家自发出资举行拜石节,邀请全国各地的石友相聚何家坝,进行奇石文化交流学习。除了何家坝举行如此盛大的奇石文化交流,其他各个奇石社会组织也不甘落后,纷纷举行形式不同的奇石文化交流会。
泸州境内奇石社团组织多达9个
奇石文化博大精深,这群爱石之人不免也受文化熏陶,有了更多“文艺范儿”。曾传军,泸州女子爱石协会副秘书长,13年前从一名商人的角度考虑,开始捡石头,成为何家坝第一名租房专做石头生意的人。曾传军说,当年这群捡石之人很少在意奇石文化,直到2006——2007年,外地石友不断涌现泸州,开始大量研究泸州长江奇石文化,这群本地的捡石人甚觉惭愧,才认认真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本地的奇石文化到底怎样,未来将走向何方。往后,各种各样的奇石协会组织不断涌现,丰富着泸州本地的长江奇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组织通过参与各类奇石展览,将泸州长江奇石带到全国各地。
据统计,如今在泸州境内,仅仅有关奇石文化方面的社团组织就达到9个,人称“九姊妹一条龙”,包括泸州市奇石协会、龙马潭区奇石协会、纳溪区奇石协会、泸天化奇石协会、合江县奇石协会、合江县收藏家协会、江阳区雅石协会、泸州女子爱石协会、长江奇石俱乐部等;此外,泸州有几百上千家家庭石馆,觅石、赏石人员5000多人……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永超 黄勇